家教锦囊: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

文 / 自己的学习策略
2018-03-01 10:10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最佳谈话方式,其研究结果表明,低声的谈话方式,比高声的谈话方式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后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低声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教育场景:面对哭闹的孩子,家长越是歇斯底里地高声训斥,孩子的哭声越是不会放低,而是分贝越来越高。

其实,孩子的哭声是被家长的“高嗓门”“吊”上去的。亲子之间这种“高”对“高”的应战往往会分不出胜负,最后会以双方的筋疲力尽而告终。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沟通中的一种规律:心平气和地讲话,对方会平静地应答;但如果满怀怒气地大声嚷嚷,对方也会不耐烦地回应。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沟通规律提醒我们:“有理不在声高”。当我们与沟通时,不管是提醒他们、批评他们,或是讲述什么事情,用比较低的声音,往往比用较高的声音效果更好。

家教锦囊: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性格有些内向。一次家里来客人了,她不好意思与客人打招呼,正在她不知所措时,妈妈凑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小女孩就跑开了。不一会儿,小女孩端着一盘水果走到客人面前,大方地说:“阿姨,吃个水果吧!’在场所有的人都为小女孩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去主动打招呼,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高声地提醒孩子:“快跟阿姨打招呼呀”,或者“快给阿姨去拿水果呀”。但往往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高声催促,孩子会更加紧张、更加不知所措,进而变得更加内向。

上述案例中这位家长没有冲孩子大声嚷嚷,而是利用“低声效应”,凑在孩子耳边轻声给孩子提出建议。家长这样做,既缓解了孩子的紧张情绪,又给孩子留足了面子,孩子当然也会配合家长,认真地表现自己了。

其实,即使是批评孩子的话,如果家长通过低声表达出来,也能使孩子平静地接受,并主动去改正错误。

在一次聚会中,一个小男孩表现得很不乖,他一会儿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一会儿又把关门的声音弄得很响……看到男孩的这种表现,爸爸走到他的身边,用仅仅只有孩子才能听到的声音对他说:“你的表现令我很失望,安静地看会儿电视,可以吗?”

虽然是批评,但爸爸的语气并不严厉,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小男孩听懂了爸爸的意思,马上安静下来,不再到处乱动了。

几岁的孩子在面对家长的批评时,总会找出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理由来狡辩,但当家长把批评的声音降低时,孩子往往会放弃狡辩,主动与家长合作。为什么“低声效应”会有如此神寄的功效呢?

家教锦囊: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

从心理学和物理学上来讲,“低声”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沟通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家长低声讲话,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理智的,从而促使孩子也保持理智。例如,当孩子哭闹时,如果家长不为孩子的情绪所感染,用理智的态度对待孩子,那孩子也会逐渐由激动变得理智起来。

第二,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意味着这是专门针对孩子的、私下里的谈话,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氛围。即使是批评,这种氛围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

第三,家长低声与孩子谈话,可以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暗示:此时的谈话是以异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的,从而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

第四,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孩子就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听清,这有助于认真捕捉家长讲话的信息。

第五,家长低声对孩子讲话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使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亲子双方都处于冷静的状态中,为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打好基础。

由此可见,在亲子沟通时,“低声原则”很值得家长们借鉴。当然,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看看自己低声地与孩子谈话,是不是比大声冲孩子嚷嚷,要好得多。

家教锦囊: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