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医 | 与内分泌中医专家一起,重新认识对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

文 / 健康咨询分享
2020-10-18 12:12

开栏语: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是范冠杰教授开创性提出的中医理论。团队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成书《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运用哲学来解读中医,通过中医来验证哲学。通过本专栏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让中医从业者开拓思维,提高临床水平。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 范冠杰

从《内经》时代发展到明清以来,“阴虚燥热”的病机理论在辨治消渴病中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近、现代大量的研究进展却表明:糖尿病的临床证候特点十分复杂,其蕴涵的病因病机也复杂多变,单一的“阴虚燥热”的病机认识不符合目前现代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特点。因此,应该从整体观和恒动观对消渴病的病机进行重新认识。

首先,现代人的体质改变。传统消渴病的体质因素为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但在现代,后天因素的作用已导致先天因素发生改变。现代人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使得母体、胎儿营养良好,甚至出现营养过剩。而快餐文化及静坐的生活方式,更导致超重/肥胖的人群增加。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滞胃碍脾,中焦为之壅滞,运化失职;多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热、中满由此而生。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少动,久坐伤肉,脾气呆滞,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体质向湿热、脾虚痰湿转化。

其次,情志致病增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压力倍增,包括思想压力、精神压力、经济压力等,促使心理问题增多,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3倍。糖尿病为慢性病,患者在较复杂而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变化不可避免,随病情的反复易出现焦虑;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因血糖控制不理想,易产生抑郁情绪。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助脾运化,若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肝疏泄不及,中焦气机郁滞,进而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升胃降失常,饮食壅滞而生热,滞而生痰。体质向肝郁气滞、湿热、脾虚转化;热邪耗气灼阴,进而出现气阴两虚。

最后,起病形式的变化。随着体检的普及,更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被及时发现,而在疾病早期,临床症状常常是不典型的,患者常常无太多的症状,此时如何根据“症”去辨“证”值得现代中医人去思考。

因此,传统的阴虚燥热、三消论已不能完全概括目前糖尿病的病机。范冠杰教授坚持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以动态把握核心病机内部规律为思维方式,坚持辨病与分期辨证相结合,在临证中针对消渴病总结出常见的核心病机,如肾虚证、气阴两虚证、肝气郁滞证、热郁血分证、肺胃燥热证、心神失养证、湿热内蕴证、血脉瘀阻证等。

以肝气郁滞证为例。现代人承受各种压力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影响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引起高血糖。中医认为情志所伤而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影响全身的气血流通,久则气滞血瘀、暗耗津液而发糖尿病。该证的核心症状为性情易怒烦躁,或郁郁寡欢,女性月经不调,脉弦,尤其是左右脉的不同,左侧脉偏弦多是肝气不舒的表现。治疗上以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为法,常用的药串为柴胡、白芍、薄荷、牡丹皮。

“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理论强调的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与不断运动、不断优化的恒动思维。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断变化的疾病,才能时刻抓住疾病的本质,随证治之。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哲学中医—“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一书,就是运用古今中外各种主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中医理论的重塑和构建,是中医理论突破的全新尝试,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活范例。《哲学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并指导临床运用,本书系统阐述了范冠杰教授的临床医学思想,也是范教授临床经验之总结。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李秀铭

编辑:庄映格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