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不除,毒不出!排毒祛湿,天天薏米不如灸透阴陵泉!

文 / 古艾媛
2018-04-13 17:08

【导语】最近,后台收到几位灸友的留言,意思都差不多:冬天,她们脸上的斑不怎么明显,但一到春天就慢慢出来了,而且越往夏天颜色越深。问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每年这个时候空气中湿度增加,外湿侵入人体,加上脾虚湿盛这一“内湿”因素的影响,导致湿气阻滞经络,“湿生毒”,表现在皮肤上就是色斑加深。由于越往夏天湿气越重,色斑颜色也就越深。


一、出现这些症状,湿气重是主因!


湿气对人体的伤害比较隐蔽,但是,反馈出来的表征很多,所以,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湿气的蛛丝马迹:



1、成天犯困,怎么睡都睡不够;

2、肌肉关节酸痛;

3、浑身黏腻,汗味大,体味重;

4、头发油腻;

5、面部浮肿;

6、皮肤油光,满脸起痘、长斑;

7、皮肤瘙痒,长湿疹;

8、眼袋下垂,有黑眼圈;

9、齿痕舌,舌苔厚腻;

10、消化不良,频繁胃痛胃胀,易积食;

11、小便短赤,颜色深;

12、大便溏薄,肛门涩痒;

13、胸口闷,喉咙有痰;

14、嗓子发痒,口干,口苦,口渴;

15、嘴唇红;

16、肥胖水肿,偏瘦的人也有小肚腩;

17、阴部/阴囊潮湿、瘙痒;

18、白带有异味;

19、月经血块增多;

20、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

一般符合1-2条症状,就说明体内湿气过多,如果同时有多条“中招”,说明健康状况正在恶化,祛湿刻不容缓。否则,难缠的湿气会让你浑身都是毛病。

二、湿气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症状?


这是因为:湿属阴邪,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机运行,妨碍脾对水湿的运化,同时,“重浊而粘腻”的特性,使得湿气成了毒素的最佳载体——像上文中的成天犯困、月经血块增多、皮肤长斑等,其实都是因为湿气的存在,造成毒素瘀堵所致,所以有“湿不除,毒不出”的说法。


湿气入侵人体,对内伤害五脏六腑,易引起脾虚、胃弱、肺弱、肾虚等。《黄帝内经》曰“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对外就会表现出上文所述的诸多症状。尤其对于女性而言,湿气重还会引发多种妇科疾病,著名妇科大家傅青主就有“带下俱是湿症”的说法。

三、为什么“十人九湿”呢?



民间有“十人九湿”的说法。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按理说,大家都特别注重祛湿,为什么湿气还这么普遍呢?


这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


一是,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运动是造成内湿的重要原因。中医有“久坐伤肉”的说法,这里的“肉”指的其实就是脾,因为脾主肌肉,缺乏运动就会肌肉无力,反过来就会累及脾。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滞留体内就变成了“湿”,人就会虚胖。因此,道家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就是提倡饭后散步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二是,现实生活中的“健康小白”太多,大多数人湿气重,只会想到吃一些利湿渗水的食物,比如红豆薏米粥之类的。但是,薏苡仁虽然可以通畅小便、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湿排泄,却并非人人皆宜。因为薏苡仁性凉,湿寒体质的人(如脾胃虚寒者),以及经期、孕妇、产妇等都不适合。而据统计,60%的现代人脾胃偏凉,所以这部分人如果想通过喝薏米粥祛湿,那就完全错了。所以,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有些人长期喝红豆薏米粥,但还是湿气缠身。

四、应该如何正确祛除湿气?


上文已经说了,体内湿气与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体内水分就难以排出,体内湿气就会加重。尤其那些饮食过于肥甘厚腻的人群,极易出现脾虚及消化不良的情况,造成水湿内停,进而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所以,祛湿得从健脾入手,脾虚的问题不解决,湿气就永远得不到根除。

五、为什么选择艾灸除湿?


“湿”属水,火可克水,因此针对湿气过重的情况,应该以火克之。在中医疗法中,艾灸与拔罐都与火有关,也是祛湿常用的两种疗法。不过,小编首推艾灸,因为:


一则,身体虚弱者不宜拔罐,而艾灸人人皆宜,它能培补元气、补益气血、补肾固阳,十分适合身体虚弱之人;


二则,拔罐更适合拔出“外湿”,对脾虚引起的“内湿”效果不大,艾灸则不然,“外湿”“內湿”皆可祛除;


三则,拔罐无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从根源上阻滞湿气生成,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六、如何艾灸健脾?

1、寒湿困脾


建议:温补脾阳,把脾湿慢慢蒸发掉,好比把湿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一烤。

取穴:督脉、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


2、湿热困脾


建议:清利湿热,同时少吃燥热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因为湿热与积食、消化不良有关),以免体内垃圾瘀滞。

取穴: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承山穴。


3、湿气重浊粘滞,气虚


建议:补气行气,辅助祛湿。

取穴:气海穴、阴陵泉穴、承山穴。


4、脾胃虚弱,无力运化


建议:健脾养胃。

取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5、聚湿成痰


建议:理气健脾、化湿祛痰。

取穴:阴陵泉穴、承山穴、丰隆穴、解溪穴。

注:由于“湿”的类型、部位、程度不同,加上个人体质、症状的差异,如果不知道如何配穴,请后台留言咨询。

七、阴陵泉穴,最重要最易忽视的祛湿大穴!


最后,特别强调一个祛湿大穴——阴陵泉穴。因为脾虚的人基本都脾经不通,基本上都有气血不足的毛病。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清热利尿的作用,是人体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湿利水的要穴。


艾灸阴陵泉穴,既可以健脾袪湿,又可以培补气血,一灸两得!

备注:更多辨证配穴咨询可以关注 “艾灸匠心居”微信公众号

【结语】十人九湿,如果湿气久而不治,就会加深一些疾病的病情,给治疗加大了难度。春天雨水较多,加上风邪的“助纣为虐”,人体内的湿气更易集聚。所以,春天除湿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已经出现上述症状的朋友而言,除湿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