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剖析: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怎么破?有这4招就够了
01 当众说话有多难大家好,我是曾实,多年一线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关注@曾实的几何空间,我们一起成长。
知名主持人窦文涛,曾分享往事,当众说话时,他太过紧张吓得尿了裤子。
他说:当时心想,谁能救救我,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我感到一股暖流,顺着我的左腿汩汩而下。这对他打击很大,那天他迅速逃离,第二天不敢上学。其实他的老师很欣赏他,才让他上台演讲。能力是有了,可是心理紧张让他败下阵来。
他是幸运的,老师再次认可他,鼓励他去区里比赛,窦文涛获得了二等奖。
高一,我的英语老师要开公开课。我英语成绩优秀,被选中当小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一个知识点。班上排练时,我紧张得头脑一片空白,全身发抖。正式的公开课上,我被替代了。
高二,语文老师要录制一节公开课,参加全国比赛。他选了三个学生做小老师:分别讲解一首古诗词。我是其中一个。录制开始一切顺利,到我讲话时,录制无法顺利进行。我紧张得语无伦次,至今我都无法回忆我在台上讲过什么。后来,老师另择时间重录。当然,我已被替代。我再次失去机会。
因无法从容地当众表达,我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表现机会。
直到工作,我亲眼见证了同事,怎么在半年时间内晋升。他工作能力一般,但勇于也善于当众表达,让他在领导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我是不幸的,当时老师没给我任何的安慰和鼓励。但我又是幸运的,我学习了心理学。让我成长中的许多心理困扰慢慢解开,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就是其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入了解这种紧张心理,可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02 你究竟紧张什么只有深刻了解紧张的原因,才能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心理学上有个现象:社会抑制。它指:个体因他人在场,导致工作表现变差的现象。
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发现:在涉及记忆能力的工作任务上,有观众在场会降低个体的表现。心理学家达希尔甚至提出,有观众在场时,个体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也会出现很多差错。
因为有观众在场,我们会意识到一件事情:他们在评价我(哪怕别人没在评价)。
心理学认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他人评价,并逐渐学会关注他人的评价,赢得他人的好评。观众也许对活动并无多大兴趣,但我们却以为他人正在评价自己。
那为什么他人的评价会导致焦虑呢?试想,你每次说话紧张,怕的是什么?不难发现:怕他们发现我的不优秀。
换句话说,这是危险的,当众说话是有被发现不优秀的风险。遇到危险,谁不紧张啊!这是一种本能反应。面对众人说话,与面对老虎扑面、小车迎面撞来,是一样的,一定会紧张。
著名演讲家马克·吐温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演讲者,一种是特别紧张,另一种是假装自己不紧张。
总的来说,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我们想从观众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期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另外,我们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也有关系。(科普:心理学的气质与我们日常讲的气质不是一个意思)
气质为抑郁质的人,生性敏感,对环境更警惕;性格偏内向、害羞的人,更倾向自我防御。所以观众在场,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我们更容易局促不安。
03 心理学方法教你怎么破
一、化抑制为助长
除了社会抑制,社会心理学上,还有一个现象叫社会助长,即:他人在场,促使我们的工作表现更优秀。
早在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通过一项青少年骑车的实验发现:个体单独骑行最慢,他人在场时明显更快,竞赛时为最快。
有没发现,有些人明明状态很不佳,但一上台就精神焕发。有些技能娴熟的运动运,观众在场时,他的成绩往往比平时练习的要好。这就是社会助长的作用。
那为什么有时会社会抑制,有时又会社会助长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完成活动的性质。
活动对你来说是简单的,不需要复杂思维的,则更容易产生社会助长现象。活动复杂困难的,需要大量复杂的思维活动,则更容易产生社会抑制现象。
这给我们很重要的启发,希望当众说话不紧张——即获得社会助长的作用,那让当众说话这项活动变得简单就解决问题了。
即充分准备你当众说话的内容,并反复练习。敲重点,是充分。充分准备过的东西才不会大量占用你的复杂思维,越容易产生社会助长。
罗永浩可以说是演讲水平是公认的好,他说过每一次演讲的背后,都需要做足准备:“假如自己要面临一个1小时的演讲,那么准备演讲的时间至少要花费100倍,也就是100小时。”
2019脱口秀大会第一集,选手张博洋,这个被节目组称为心理素质极差的选手,最终获得全场最高分。
李诞评价他:他过去一两年不停地演。这是积累和开窍的过程吧。
同事评价他:他是一定要段子都非常好,万事俱备,才觉得可以。
他说:我没那么多才华,得非常努力。
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占优的情况下,他只做一件事情:做足准备,不断熟练。准备得越充分,社会助长越明显,紧张心理就越小,效果就越好。
二、调整动机水平
当然,很多人说做不到这么充分,况且,还有很多情况是没有充分准备的可能。那的确就很难了。
是的,当众说话对大多数人来说,本来就是件很难的事情啊。难的事情,如果动机水平高,希望得到很好的认可,那往往结果不会好。心理学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很好地说明了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活动效果的关系,如图:
上图可见,无论是哪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过强反而活动效果越差。任务简单,强动机,效果好。任务复杂或困难,弱动机反而效果好。
说回脱口秀演员张博洋,其实之前他的演出几乎没有反响,但这次他为什么表现得如此优秀呢,正如同事评价他:是因为他处于放弃的状态,无所谓反而特别无敌。如果再把“求胜欲”找回来,他又会“完蛋”了。
对很多人来说,当众说话是蛮难的,特别是即兴。这么难,我们就乖乖把动机强度调下来哈。
三、专注说话内容本身
所有紧张的人,都是注意力在观众,在他人的评价上:他们会怎样评价我?发现我哪里不好了吗?为什么偷笑,是在笑我吗?怎么没反应,是我讲得很差劲吗?
这种评价焦虑,只要我们把专注的重心从他人身上转移到内容本身,问题就解决了。
怎么做到呢?熟悉要讲的内容,并沉浸式地喜欢你的内容、观点。享受内容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而不是他人的评价。
再给个小贴士,暂时没办法把注意力从观众身上挪到内容本身的,可以尝试借助个物件,把焦虑点转移到它身上。我讲课如果没有翻页笔,手上也会拿个签字笔,把焦虑释放在笔上。你看,脱口秀演员都很爱借助麦克风杆来释放焦虑。
四、没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说过,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跟这种紧张心理有关系。
很抱歉,性格,是比较稳定的。气质类型是先天的,比性格更加稳定,几乎不会改变。所以某程度上,对这类人,没办法。想通过改变气质和性格来改善当众说话的心理紧张,我更建议你放弃挣扎。
很多人已经发展到因为怕紧张而紧张。这真的很要命,我的来访者中不少受过这个折磨。然而,当你知道没办法了,当众说话时暗示自己:紧张就紧张吧,出丑就出丑吧,老子豁出去了,反正又不会死!很奇怪,你会发现手不抖了,声音不颤了,说话有力了,哈哈哈。没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
窦文涛说:诀窍只有三个字,不要脸。要珍惜任何一次当众说话的机会,也许今天你出了丑,你丢了人。但是我告诉你,你今天丢的这个脸,早晚有一天能给你挣回大面子!
End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虽然我写文很低产,但是每份产出都很用心。关注我,一同成长,一同收获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缓解当众说话的紧张心理的小技巧,欢迎留言分享,方法各取所需。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