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塑料姐妹 VS 神仙闺蜜,女性的友谊究竟有多复杂?
最近,一部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热度颇高。豆瓣评分曾一度飙升到9分。
节目展现了4个姐妹花(徐熙媛,徐熙娣,阿雅,范晓萱)在旅行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和互相陪伴。不少观众对她们羡慕不已,感慨四姐妹年过40依然活力四射,更感慨她们20多年依然稳固的可贵友情。
整个旅途过程中互相逗乐耍宝——
回到酒店立马卸下偶像包袱,开启disco摇摆,尽情撒欢。
偶尔“口无遮拦”——
小s面对阿雅的调侃会直接“炮轰”“你确定你上周打的肉毒素,这次旅游脸不会看起来太僵吧”。
买东西时“戏很多”——
范晓萱看到喜欢的裙子就爽快买下,大小s却偏要演一出“不卖我就走了”的砍价戏码,小范在一脸茫然中买到了更低价的衣服。性格习惯明明各不相同,却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也有“火药味”突然变浓的时刻——
谈到制定行程的问题,四个人为要不要去划船、逛集市起了争执,阿雅的一句“为什么把箭头指向我”更是瞬间把矛盾升级,就连一向冷静的范晓萱都被拉进来“站队”最终以大S拍桌结束争吵(然而只是一场愚人节戏码,差点被骗了……)
还有流露深情的时刻——
小s吐槽了阿雅这么多年,但看到阿雅坚持制作人的梦想并且获得了业界认可,她抱着阿雅说出“我为你自豪”,两人相拥而泣。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看到了四姐妹相处的温馨日常,但娱乐圈向来盛产“塑料姐妹花”,往日“好闺蜜”反目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作为普通女生,闺蜜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歇,小到今天一起出门谁的妆容更美,朋友圈发照片只给自己美颜拿”闺蜜“作陪衬。“塑料姐妹花”似乎才是对当下女生情谊的恰当称呼。
那么,女孩子们的感情果真这样虚伪脆弱么?如果并非如此,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大家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去营造一段真正健康的女生情谊呢?今天,想来和大家认真聊聊女性之间的友情。
女性的友情真的更脆弱吗?
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之间的友谊的确更加不稳定(Kon&Losenkov, 1978)。Apter和Josselson(1998)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相比起男生,女生身边那个“最要好的同性好友”更换得更加频繁。
女性友谊中这种相对的“不稳定”其实与男女同性友情不同的属性,或者说形式上的差异密不可分。在关于男女性友谊的研究中,有一个共通的发现是,“功能性”是判断男性间的友情的重要标准,而女性之间的友谊中的“情感性”则更加突出。
换句话说,男性更喜欢以“一起玩(do activities)”来增进、维持友情;而女性之间关系的亲密则更多表现在交流与分担情绪和感受——“男性分享活动,女性分享情感”(Nardi, 1992; Vigil, 2007)。而这种形式上的差异,对男性和女性与同性好友之间的关系也造成了一些的影响:
正因为交流在女性友情中的重要性,女性好友间在情感上会达到一种更加亲密的状态——成为朋友后,她们更愿意去留意、也更了解对方的感受、情绪和想法。这种亲密让女性友谊比起男性友谊,具有更强大的支持性(Riggio, 2014)。
不过,这种情感上的亲密是一把双刃剑。女性友谊中大量的自我暴露,可能会成为她们相互攻击的武器。借将对方的秘密告诉别人来伤害对方,就是一种最容易想到的方式(Crick, 1995; Crick & Grotpeter, 1995)。
但其实,这样的事更多地发生在女性之中,并非因为她们的友情脆弱,也不是因为男性不会这样做,而是因为男性无法这样做。上面提到,分享情感和深度的自我暴露在男性友情中既非必要,也不那么重要。
这种差异使得女性大都对密友的烦恼、感情、心事了如指掌,而男性就算不知道最好的朋友情感上的烦恼,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不是更脆弱,只是更复杂
因此,女性之间的友谊并不是“脆弱”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即使与男性的友情相比,女孩子们的感情或许更不稳定,我们却不能因此忽略了这两种友谊更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利与弊,“不稳定”不过是其中的一面。
女生之间的友情最不稳定、变化最大的两个阶段,分别是青春期和结婚后(Benenson& Christakos, 2003;Kon & Losenkov, 1978)。
青春期的时候,好朋友就像谈恋爱
常有人说,女生比男生更早成熟。这种说法其实是有据可查的。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女性的大脑发育,包括脑中神经元连接大量地增加和丰富,都比男性开始得要更早。研究者们认为,这或许能够解释在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女性在认知和情感方面比起同龄男性表现得更早熟。
女性的“早熟”和高情商,导致她们会更早地产生、体会和觉察到一些较为激烈的情绪和情感需求。有时我们尝试追溯一个女生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它能够追溯到真正意义的“初恋”开始更早之前。很多(包括大部分异性恋的)女孩子最早都是在同性好友的身上体会到那些激烈的情感:付出、牺牲、承诺、占有欲、嫉妒、欺骗、竞争、攻击、甚至也有性。
这与我们社会对“早恋”的批判和禁止也有关系。在先于男生产生和察觉到了自己这些情感需求的年纪,女生们很难把这种感情叫作“爱情”,同时所处的环境也不允许她们自由地与异性交流和探索。因此,那个年纪的女生之间可能会存在一种非常复杂而激烈的情感,那也是一个我们最容易动辄就与最亲密的人“绝交”的年纪。
大小S四姐妹的友谊就始于青春年少时。
那种复杂的情感,虽然与爱情无关,却也似乎无法用“友情”两个字简单概括。
“结婚生子后,我从我自己变成了‘某某的妈妈’,我的朋友从此只在妈妈群里”
有数据显示,在婚姻和为人父母的早期,女性的友谊比男性显著收缩。不难想象,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几乎不可避免地使得她们会更多被家务、育儿等事情捆绑在家中。而这些变化还被社会当作一件女性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她们去维系那些真正亲密的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接触的圈子也会变得更小。
在这个时期所剩不多的女性社交圈中,“妈妈群”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类似于妈妈群这样的,本就是非自愿选择的社交圈中,她们很难再去建立真实的、深厚的情感联结,大都只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而这样的社交圈中往往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比较的部分,稀少的真心交流和过多的互相攀比,也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塑料姐妹花”。
四姐妹早已连续成家生育孩子,渐渐的,情感的依恋对象也从朋友转向了家庭、孩子。四人很难有聚齐的时候,所以这次“聚会”是大S首先发起,希望大家不忘多年姐妹之情。好在她们不是在成家立业之后才相识,而是在青春年少时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场聚会依然亲密无间。
这四种类型的朋友,你有几种?
当我们在谈论“好朋友”时,可能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对于友情的定义本就是因人而异的。
在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通常把友谊分为一般朋友、好朋友、亲密朋友三种,还有很多人将那些还算不上朋友的人统称为“熟人”。但,每个人对这几类人的划分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会把熟人、同学都叫作朋友,也有人给好朋友这个称呼设立了极高的门槛。
另一方面,成年人友情的种类和功能也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多样。从事性别研究的Susan Shapiro Barash在她的书中还列举了一些其他的朋友类型,比如:
“门垫型”朋友:
Ta在朋友中的定位就像我们常说的“老好人”。Ta几乎从不会拒绝你,也极少提出自己的需求,更不会让你为难。当你遇到任何困难、烦心事时总会想到这个人,因为你知道Ta不会说“不”。
“利用型”朋友:
Ta与你结识、和你交往抱着明确的目的,通常是看中你拥有的某种资源。Ta可能会先隐藏起自己的目的,也可能将其暴露得很明显。甚至,你们或许在一开始成为朋友时就达成了资源置换的共识。
“奖杯型”朋友:
Ta是那个最常被你提起的朋友之一,但并不是因为你们有多么亲密,而是因为与Ta是朋友是一种好的谈资,让你很有面子。似乎与这样的人交朋友,能显得自己也更加光彩。
“友敌”(frenemy):
你们彼此讨厌但又互相欣赏,Ta和你之间像是一种亦敌亦友、爱恨交加的竞争关系。
在上面列举的几种朋友类型中可以看到,有一些朋友可能看起来就是很“假”,很“塑料”。但我们鲜少意识到,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对于特定类型的朋友,我们本来就不会去预期Ta的真诚。
这些功能各异的朋友当然不止存在于女性之中。只是,性别的刻板印象让“塑料姐妹花”这样的女性友情在影视作品中更多的被夸张地呈现,从而又加深了这种负面的刻板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开瑞·米勒博士的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样本中87%的已婚女性和95%的单身女性都认为,对她们而言最好的、最舒适的解压方式,既不是运动,也不是旅行,而是与关系亲密的同性好友的倾心交谈。
她们说,与同性好友之间的情谊是生命中最快乐、最满足的部分,这种情感关系也是最深刻的。那些了解自己、能够以相互依赖的好朋友为她们带来一种无形的支持,就像氧气一般令人安心。
因此我想,就算是已经长大了的我们,也仍然需要和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在一起,分享生活和思考。否则,生活大概是会孤单很多的——这种孤单是男朋友甚至老公都无法解决的。
看今天的文章让你想到了谁?把文章转给她吧,告诉她:你想她了。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