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子女很大方,而对自己父母很小气属于正常心理

文 / 智途北斗财经资讯
2019-04-07 22:17

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很大方,而对自己的父母却十分小气。例如,他们会尽力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却从来不给自己父母买东西。那么,为什么他们对于子女和父母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呢?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首先,这种对子女大方、而对父母小气的行为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一方面,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

例如,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女性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更高大、拥有更好物质条件的伴侣,其实是因为这样的男性能够带来更多资源,保障其后代的生活质量。同样的,男性也往往会选择更有吸引力、身材更好的伴侣,因为这样的女性往往具有更好的生殖能力。

虽然身材高大、体型魁梧的男性不一定就能够更好地保护家庭,但是,这种生物进化倾向,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至今任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同样的道理,子女意味着基因的延续,意味着生命的繁衍,因此,我们潜移默化中,仍保留着这种生物倾向,偏向于将更多的资源留给自己的孩子。

而父母对于后代的延续来说,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会更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物质、金钱。

其次,有这样一条心理学规律:当我们为某事物付出越多时,就越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继续投入到这个事物上。俗话说“因为用心,所以动情”,对于自己的子女来说,我们从孩子的出生,再到辛辛苦苦抚养他们,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子女的投入,是远远大于父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子女的状况会更加上心,会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关注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愿意倾自己所能地为孩子提供金钱、物质保障。

而对于自己的父母,我们长期处于被给予的角色,从小便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下成长,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即使当我们经济独立之后,往往也不会将太多的资源回馈到父母身上,更多的人会选择继续享有父母无条件的爱。

不过,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很小气,一分钱也不拿给父母,这单纯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体现。

而对于那些更能孝顺与理解父母的人来说,他们在自己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父母的不易,愿意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与关心。

对于子女而言,他们年纪尚小,无法独立生活,因此需要我们的金钱、物质支持。虽然父母有自己的收入,平日生活节俭,开销也比较小。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父母,多和他们聊天、谈心,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美好、充实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