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控诉父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
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正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让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一个父母口中经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却写下了15000字的长信,满眼“血泪控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优秀人才满眼是恨,究竟是什么缘故让父子离愁不相认,是亲情的始作俑者,还是成长的离经叛道,亦或是中国家庭式教育悲哀的典型范例?
这个中国最高学府的娇子,已经12年没有回过家,拉黑父母6年,在其看来,都是父母的强烈“控制欲”,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操控之下成长,学习,一步步走来,直到读了大学远离了父母之后,才貌似有了喘息的机会,才重新开始了思考人生,这不思考不打紧,一思考就出问题了。为什么自己没有独立性呢?为什么自己从小到大要在父母的掌控下呢?
于是乎,拍案惊起!
这一拍,对他的成长的遭遇表示同情与理解,毕竟中国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谁都不会从来就是模范父母,都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而来,既然如此,那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来培养,毕竟孩子太小,还不懂事,幼儿,儿童,青少年,每一步的成长都是父母的影子,都是父母在一手操办。确实这样的教育泯灭了许多人的爱好,梦想。
还记得许多电视里的场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考什么考什么,父母却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始终不同意,认为没有前途,会害了你。孩子有音乐梦想,从小听音乐,唱摇滚,留长发,父母心里就一百个不乐意了,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使这个念头扼杀在摇篮里,因为父母那辈觉得摇滚是不健康的人玩的,登不上大雅之堂,于是乎多少有天赋的人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想当初,小编也曾有一颗摇滚之心,被父母无情的扼杀。因此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一手操控实在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父母总是会让自己的各种想法破灭,个性始终得不到张扬,感觉很压抑,苦恼,烦闷,长此以往感觉人生生无可恋,没有什么意思。在此之前曾经有一篇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教师家庭,妈妈教书育人一辈子,教出的孩子桃李满天下,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妈妈也是苦口婆心,尽心尽力,从小到大都是自己一首操持,逼着孩子学习,上培优班,最后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正在大家都纷纷赞叹羡慕之际,却传来了孩子自杀的消息,孩子留下了一封遗书,大意说的是自己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唯有自杀才能解脱,从小到大妈妈都没有真正关心过自己,不懂得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他一点也不开心,一直抑郁着。
这是一个悲剧,父母过多的掌控,过多的干预对孩子来说不是爱,不是口中声声称道的为了孩子好,而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自己现在没有却希望成为的样子,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不是自己意志的延续,很多情况下武断的,盲目的掌控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心灵。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却发现自古以来父母的教育并没有什么问题,成就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人武士。孩子在幼儿,儿童及青年时期,思想观念还不是很成熟,父母是过来人,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是殚精竭虑,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或者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然的,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无论从法律监护人的义务上,还是道德的看护责任上,都有着责无旁贷的抚养教育,都说养不教父之过,没有教育好人们首当其冲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父母,监护人。
所以没有哪个父母是会害自己的孩子,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包括教育。因此这个北大毕业生的所谓的“血泪控诉”似乎只是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并没有真正懂得父母之心,或许只有自己当父母了,才能深刻领域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换个角度来想,能够把孩子培养成本地高考状元,培养出一个北大学子,想必这个家庭也不是泛泛之辈,父母对于教育定然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为什么孩子独立之后这么的离经叛道,12年不回家?孩子作为子女,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一点点愧疚?没有一丝丝感恩之心?
难道沟通交流已经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