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文 / 木苏
2017-12-21 16:33

我们常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过来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1、虚假记忆陷阱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记忆是一种信息编码,这种编码把人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命名;最后在脑子里存储的就只是一个归类后的命名,而不是信息本身。

人受到情绪影响,尤其是受强烈情绪影响的时候,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注意。正因为如此,人们所注意的范围就会变得狭窄。从而,人们可能会对感兴趣的一些细节记得非常清楚,而另一些同样比较重要的细节就会完全忽略。这样,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记忆上的错觉。

我们会焦虑于印象深刻的事件,人类会根据经验来推断事件的概率,而那些非常令人震惊的事件,能很深地影响人们的记忆。

至今仍人很多人不敢乘坐飞机,理由是害怕空难。其实发生空难的概率远比火车、高铁失事的概率低得多。但是人们总是夸大实际很少发生的灾难事件发生的概率,媒体也总是喜欢报道这种新闻,导致你认为这些事件发生的几率很高。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2、先入为主的心理陷阱:

“先入为主”而形成的思维定势,被心理学家们称之为“沉锚效应”,为什么要称之为“沉锚效应”呢?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

人们会过度信赖第一个想法,想一想你会怎样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500万吗?

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多少?

再请另一组人回答两个相似的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1亿吗?

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多少?

可以想象大家看到这两组问题后的反应。我对土耳其的人口一点都没概念。当我们看到第一组的问题后感觉土耳其的人口可能应在3500万附近,但是如果让我参与第二组回答,我的判断可能就变成人口在1亿左右了。

研究证明,人们在看待事物或者处理问题时,“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每当我们大脑开始思考某个问题,先前进入我们大脑的相关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在我们的脑子中。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3、证实性心理陷阱

大多数人希望看自己想要看的。就是已知结果,而后寻找支持这种结果的论据的求证方法。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这其实有两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在发生作用。第一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先下意识地决定怎么做,再去充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是人们总是被那些自己喜欢的事物所吸引,而忽视那些不喜欢的。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3、心理舒适区陷阱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强烈的利他意愿,有双赢思维,善于协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谈,不愿被人批评,不愿按规定时限做事,不愿主动关心别人……总之,人们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领地。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其行为表现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充满着一定的满意度,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为,无非是为了保持舒适的感觉而已。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感到非常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甚至产生自我麻痹感。

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青蛙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4、框架心理陷阱

不同的提问方式将直接影响了你将获得什么样的答案。

一个年轻的牧师问主教:祈祷时能抽烟吗?回答很显然,“不能”。过了一会儿,那个年轻的牧师看到另一个年长的牧师再祈祷时抽烟,就出言阻止了他,“刚才我问了主教,他说祈祷时不能抽烟”。没想到年长的牧师回答说:“哦,这就奇怪了。我刚才也问了主教,抽烟时是否可以祈祷,他说,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祈祷。”

方法:仔细思考所有可能的方案。不要夸大改变现状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

5、沉没成本的心理陷阱

以往的选择和付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沉没成本”,意思是过去的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对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回收的成本,但很多人还是无法摆脱它带来的心理折磨。

人们在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先前成本泡汤的事实。比如,我们下班后等公交车,等了半个小事,公交车还没来。如果打车回家要花20元,而乘公交车只要2元。通常大家会觉得:等了很久再去打车,岂不是白等了?所以会继续等下去。

人们存在自我维护、自我申辩的心理倾向,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顾及沉没成本,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比如,自己花钱买的运动鞋夹脚,很多人会选择忍痛继续穿在脚上。这就是自我维护。

由于沉没成本造成来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的决策更容易不顾风险。赌博的人,越输越赌,就是这个原因。

避坑指南:5个常见的心理学陷阱,最后一个人人都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