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教育,有害大脑发育!

文 / 大医帮
2018-06-11 09:00

美国精神科医师Daniel Siegel是一位脑神经科学家,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教授。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有两本给家长看的教养书 “The Whole-Brain Child” 以及 “No-Drama Discipline”(两本书目前都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利用脑科学角度告诉家长不同方式的管教对孩子大脑发育、情绪调节所造成的影响,它们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是美国家长们喜爱的教养书。本文以这两本书为基础,说明到底管教方式会怎么影响小孩的大脑发育?打骂教育又如何残害孩童的大脑?

管教,是教小孩?还是惩罚小孩?

大部分的人把「管教」和「惩罚」联想在一起,认为管教就是惩罚孩子错误的行为。处罚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在台湾,有人认同打骂教育,也有人主张要「适度的体罚」;在美国,虽然没有教养书主张使用体罚,但有部分的学校老师以及家长使用「隔离法」(Time-Outs),象是在孩子大吵大闹时要孩子到房间里隔离几分钟(注一),某个意义上,这仍是惩罚。

管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惩罚吗?

英文的管教(discipline)这个字,是从拉丁文“disciplina”而来,意思是指「教导、学习、指导」。每一个小孩犯错时,都是家长的管教机会。比如,教育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平抚自己的情绪、并且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我而不伤害他人…等,都是家长在管教的过程中可以一次次帮助孩子培养的技能。

管教时,先问自己3个问题

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当孩子犯错、不听话、哭闹时,家长会冒出许多情绪––生气、焦虑、挫折感、失去耐心…这都是很能被理解的。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任何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被情绪掌控而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机会,那么管教的目的就不见了。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小孩的问题行为,才能提供不一样的管教方式。Siegel医生在书中提到,家长在管教孩童前,应该要先问自己3个问题:

1.为什么小孩会这么做?

2.我想要教给孩子什么?

3.如何教孩子是最好的方式?

这3个问题很简单却也很重要。当家长被情绪掌控时,会觉得小孩做出这些行为「是故意的」;但如果可以抱持着好奇心去理解小孩的行为,就比较能看到孩童行为背后想要传递的讯息。当家长理解孩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后,就比较知道这次管教要「教给孩子」什么。

譬如孩子打人是因为他很生气,那么管教的目的就应该是教孩子如何处理生气情绪,以及用合适的方式表达。知道了管教的目的后,家长下一个要想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我们都体验过,当有负面情绪––觉得生气委屈、不公平、不被理解时,并不是个好的学习时机。

管教孩子时也是一样,如果使用打骂、恐吓、威胁、吼叫,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自己的行为」转换到「因家长的行为所产生的情绪」,象是害怕、觉得委屈…等等。当孩子被负面情绪掌控,家长就丧失了教育的机会。

小孩「讲不听」?大脑科学怎么看?

近年来脑神经科学的进展,让人们越来越理解大脑各部位的功用以及与情绪的连结(注二)。过往科学家认为人一旦成年,大脑就定型了,但近期来脑神经科学家发现了「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人类的大脑会根据你的经验一直不断的在改变,尤其在幼儿与青少年时间,大脑更会经过大幅度的变动。

孩童时期的大脑可塑性很高,每天不同的经验都会影响大脑的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方式就对大脑的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Siegel医生在书中利用在施工中的房子来解释孩童的大脑(如图),大脑就象是有上下两层楼的房子,下层的脑由「脑干」(brainstem)与「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所组成。「脑干」掌管了呼吸、心跳、血压等等人类生存的必须机制,「边缘系统」包括海马回(Hippocampus)与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是掌管情绪的中枢。下层的脑又称为「爬虫类大脑」(reptilian brain),这一部分的脑从出生就发展完全,用来维持生存、保护自我、逃开或反击敌人––不经过思考!在婴幼儿中,尤其可以看到由「爬虫类大脑」来掌控的行为,象是觉得受到威胁就咬人、生气就拿东西丢人。毕竟在婴幼儿阶段,只有下层的脑发育完全。

上层的脑由各种大脑皮质组成,掌控决策、思考、调节情绪、发展同理心、道德判断等功能,这些也都是家长希望孩童能够发展的技能。上层的脑在人类出生后才慢慢开始发展,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完全,科学家认为大脑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要到25岁才发展成熟。正因为孩子的脑就象是施工中的房子,楼上还在慢慢地盖,所以孩童在做决策时比较没有办法想清楚、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非黑即白…等等。

打骂教育下的大脑

如果大脑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告诉我们大脑会依照每个人的经验而改变,而孩童的脑又象是施工中的房子,那么家长就要特别注意管教的方式对孩童的脑造成的影响——我们要给孩子的大脑什么经验?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当孩子出现哭闹、情绪无法控制等行为时,是因为他被下层脑掌控了。这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活化上层脑,他才能开始想事情、调节情绪、并且理解自己的行为。如果这时候家长的管教方式是打骂、威胁、恐吓,或任何让孩子感受到威胁、恐惧、痛苦的方式,孩子的下层脑/爬虫类脑就会被活化,就会进入反射性的攻击或逃开模式(fight or flight),一如爬虫类动物感受到威胁,这是人受到威胁时的本能反应,引起更剧烈以及立即的情绪和行为。如此,下层脑掌控了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能够思考与调节情绪的上层脑就没有机会被活化。

大脑科学告诉你:好的管教要能帮孩子辨认情绪、活化上层脑

当孩子的下层脑被活化而出现激烈情绪行为时,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上层的脑开始活化与运作,这样孩子才能开始调节情绪、开始思考。

Siegel医生在书中提到一个实验让受试者辨认照片中的负面情绪,发现受试者在辨识出情绪后(label the emotion),位于下层脑的杏仁核活化程度就降低了。这是因为,当人们在辨认情绪时,位于上层脑的腹内侧额叶(Ventromedial Frontal Cortex)开始接管情绪理解,并且让上层脑开始调节情绪。让小孩辨认及察觉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活化上层脑并且平抚下层脑,Siegel医生在书中称这个方法为「重述而平抚」(Name it to tame it)。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语言发展未完全,他们因此无法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家长就要展现同理心、帮助孩子辨识他们的情绪,象是对孩子说:「他打你,你一定觉得很生气。」当小孩感受到被理解、并且察觉自己的情绪后,上层脑才能开始发挥功用,开始能够思考,孩子也才能真正受到教育。

大脑是可塑的,会因为经验而改变,越常使用的神经连结就会越强壮。所以,如果希望小孩成为一位能够思考以及自我调节情绪的人,家长就要常常帮助孩子活用上层脑,而不是用打骂恐吓等方式不断激化小孩的下层脑,这样小孩永远学不会思考与自我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