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防癌体检,降低患癌概率

文 / 大众卫生报
2019-04-19 12:24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年度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近日,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中,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〇〇医院肿瘤科主任陈曦主任医师特别提醒,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人们首先要远离不良生活习惯,用生活“规矩”来减少“癌症概率”,有效开展“中国式抗癌”。

防癌,重在调整生活方式

近十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这与我国人群整体寿命的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同时,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污染,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改变,导致患癌风险增高。

“我们没有必要‘谈癌色变’,但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些‘死亡数据’中获得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陈曦指出,外环境没办法控制,但是可以从“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两处着手:

一是在肿瘤尚未形成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通过健康的饮食、生活、运动调节方式来预防,比如粗茶淡饭、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酒精、含糖饮料。平时多清理“情绪垃圾”,工作有劳有逸,保持睡眠质量和愉悦心情。

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防癌体检,降低患癌概率

二是定期进行个体化的防癌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胸部CT检查;胃癌高发人群则应重视电子胃镜检查。长期便秘或有肠道息肉的患者,应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检查。

抗癌,以生活质量为底线

针对有些癌症患者不惜代价寻求各种抗癌治疗,势将抗癌进行到底的心态,陈曦特别提醒,抗癌也要讲“底线”。有些“高难度”手术或新技术如果滥用,往往出现“过度治疗”、“瘤去人亡”,在提倡“带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疗能让患者活多久,活的生活质量好不好,以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为底线。

调整生活方式,个体化防癌体检,降低患癌概率

陈曦强调,切勿轻信某些虚假治癌广告,不要盲目地把生命押在所谓的“神药”、“神医”或者“祖传秘方”上。应大力倡导“家庭抗癌”、“群体防癌”、“规范治癌”等理念,使患者有经济条件持续治疗,长期“带瘤生存”。

防治,精准医疗大显身手

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精准医疗的研究和发展列为重中之重。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诊疗是肿瘤治疗的必然趋势,医生能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患者治疗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陈曦说,比如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进行三维重现,将肿瘤患者病灶部位的全息投影成像,精准地以3D立体影像呈现出来,就好比给医患打造了一双“透视眼”,帮助制定出个性化的精准化的治疗模式。

此外,由于遗传学原因导致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在同等刺激条件下,使得部分人群患某些肿瘤的概率大大增加。例如,拥有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家族倾向于易高发乳腺癌。因此,有某种癌症家族史的人,在40岁后最好进行精准防癌筛查,进行遗传风险评估,通过抽血检测来判断是否携带癌症易感基因。

(吴志)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