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癌症花费800多万的背后,你不知道的真相
人这一生,学会了如何生活,却始终难以学会平静地面对死亡。
我深知写下这篇文章并公之与众,会引起大量的讨论和争议。
但是,如果我不写,成千上万家庭仍将面临我们现在所处的困境而重复跌倒,重复受伤。
---站在死亡门外---
今年2月份,我的伯父确诊为癌诊晚期, 食道癌,为防止癌细胞向肺部、肝脏转移,做了部分切除手术。
接下来便是放疗,以及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用的大部分药都是进口药,包括抗生素和靶向药物,所以特别烧钱。
你千万不要以为医保能报销,那是不可能的事。
从2月份开始接受治疗,到6月下旬出院,总计花费300多万人民币。平均每天2万左右的医疗费用支出。
出院并不是因为治疗结束,是治疗没有什么效果,病人越来越痛苦,到6月中旬,病人几乎吃不下任何食物。
于是全家人一起与病人商量后,决定6月下旬出院,转到美国进一步治疗。
决定去美国继续治疗,出于2个原因:
一是现在停止治疗,那就是等死,癌细胞很容易再扩散到其他器官,加剧病人的痛苦。
既然美国医疗水平相当不错,那就有好转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很低,但又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去而不去赌一把呢?
二是病人购买了可以去美国治疗的高端医疗保险,MSH(万欣和)医疗服务集团可以安排去美国的后期治疗。
于是,就去美国治疗了。
治疗时间:7月-9月,医疗费用折合成人民币500多万。
---国内治疗与美国治疗的最大差别---
国内治疗基本是以医生的治疗方案为主,与病人没有互动、对家属没有情绪关注。
医生来病床前,说得最多的是某某进口药可以继续试试,能够有效针对神马病灶。
除了大量开药,加重医疗费用负担外,就是病人的情绪烦躁,心理因素波动,他们全然没管。
具体是国内哪家大名鼎鼎的医院,在此我就隐去不说了!
去美国治疗后,医生首先确定地告诉病人及家属,已经进入临终关怀阶段,且病人现在所处的心理期为岔恨期。
医生给出的方案是同时接受姑息治疗和疾病治疗。
解释一下什么是临终关怀阶段和姑息治疗: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
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这类治疗方案,被称为姑息治疗。
病人生存时间低于6个月,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情绪大起大落,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临终心理。
临终心理可分为5个阶段:
1、怀疑和否定期
“我不会死的!“可能还有其他治疗方案“,”我不化疗了,换种生活方式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你看新闻报道都是这么说的“ 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2、忿恨期
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会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
3、自责期
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说希望看到子女结婚、孙子出世等。
4、抑郁期
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5、绝望期
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到美国治疗一个月后,同时进行的疾病治疗与姑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伯父不再因为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烦燥向我们大发脾气,也不再凌晨2点坚决要出去散步了。
---医疗费用与保险---
医疗费用800多万,算多吗?如果算上全家人的生活费,交通费、误工费,早超1000万了。
太多了!!真TM太多了!!
我不想说第3遍,第3遍你可以自己在心里默念。
试问中国有几个家庭,在短短的7个月拿得出、舍得花800多万现金去治疗癌症?
我不知道,但是根据二八法则,只有食物链顶端的20%人群可以全额买单。
那么我们这个家庭富裕吗?不富裕,就是不贫穷的正常家庭。
这800多万人民币的医疗费,保险公司报销了500多万,而且是直接结算的,我们根本没有交押金和垫付医疗费,只是给了不该保险公司报销的200多万医疗费。
自己承担的这些医疗费用、以及看病期间的生活和交通花销主要来自伯父伯母的储蓄、我们家的储蓄,以及亲朋好友2万—30万不等的现金援助。
特别是伯父这些年带出的一些得力下属,现在是企业中高级管理层,来的时候都是10万、20万的送现金。
所以一家有多个兄弟姐妹,以及自己平时能真心待人,多交靠谱朋友,当身处困境时,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忙,渡过难关才更容易。
---特别说一说保险---
伯父买的是商业医疗保险中一种被称为高端医疗保险的产品。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保费高(每年1万—20万保费),可以满足很多医疗特殊需求,比如住高端病房、去公立医院特需部和国际部看病、跨国治疗等等。
在实际看病治疗中,它最实用的是不限治疗手段,对进口药和特效药的使用没有限制;另外一个实用点在于它可以帮你安排国内外专家进行会诊。
伯父从2011年开始买高端医疗保险,到2017年查出癌症前,没有进行过大病治疗和其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
所以每年都有保费优惠,但是累计起来所交的保费至少已经超过15万,最后能报销500多万也在我的预期值范围内。
---说回事件本身---
9月份治疗结束后回国,因为人实在不行了,全身瘦得只剩下骨头,生命最后一程,想落叶归根,也想见见帮忙的朋友和亲人。
感激和最后的告别,对于病人和亲朋好友双方而言,其实都非常难。
一些亲人或朋友前来探望,戴着口罩进去看望伯父(担心病菌传播或感染,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医生确认过了不会有影响)
我不知道伯父当时的心理难受程度如何,我只知道我和我哥当时就想把他们轰出去,而伯母含着泪让我们学会宽恕。
庆幸的是,有带着全家人过来探望的,带来的是追忆往事的欢声笑语;
有特意请假从国外回来探望的,带来的是久违的重逢;
有十几年未见的战友坐着轮椅过来探望的,带来的是面对死亡的坦然。
---关于临终关怀---
回国前,我们专门咨询了上海和北京的临终关怀医院。
得知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是国内临终服务做得最好的医院,1987年成立,是我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成立27年间被迫迁址了7次。
1992年,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因租金问题第一次搬家,新地址位于一个社区内。
居民们群情愤慨:“你们是死人医院,是八宝山前一站,小区里会晦气死的。”上百个居民堵住医院门口,不让病人入住,而病人们被迫坐在马路边,护士们抱在一起哭。
国内90%的人对临终关怀不了解,不理解,而且直接抨击和出言不逊。
因为我人在北京,便立即给医院去了电话,前往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实地考察,与医院具体沟通后,得知2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床位紧缺,而且采用多人同住病房,单间病床稀缺,且不建议家人陪护和亲朋好友频繁探望;
二是与美国的临终关怀治疗差距太大。
于是,我们便放弃了国内的临终关怀服务,改为在家照顾。
需要特意说明的是,临终关怀不等于安乐死。
结合伯父接受临终关怀治疗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在此,也给千万绝症患者家属一个中肯的建议:
当病人经过长期治疗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时,不要再在医院耗着,医院只会进一步消耗你的家庭经济;
其实病人看着每天花钱如流水,知道极有可能给家庭造成巨大债务时,心理压力更大。
换位思考,谁愿意病没治好还给家人留下几百万的债务折磨家人今后的生活?
如果确定选择临终关怀治疗,止痛药、吗啡、镇静剂将是常用药物,而不再是化疗、靶向药和抗生素,目的是将病人的疼痛感降到最低。
伯父每天早上起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吃止痛片,从最初的3粒到现在的8粒,如果一天的某个时刻,疼痛再次发生,就只能注射吗啡了。
---关于安乐死---
其实出国治疗前,伯父提出希望安乐死,希望有尊严地死去,不想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到最后一刻。
于是,全家人都为要不要去瑞士实行安乐死争论不休。我们晚辈都是支持方,而父辈们都不同意。
作为亲人,其实我们也很难,一方面想帮他结束痛苦,一方面又希望他能活着,哪怕多活一天。
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面对死亡更直接的方式,人为抹掉病人余下的几个月寿命,且通常采用医生协助病人自杀的形式,让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
目前,全世界已立法支持安乐死的国家有:
1、欧洲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
2、北美洲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7个州
3、南美洲:哥伦比亚
-----------
此刻我在机场,刚见完伯父最后一面。
临行前,我问伯父是否需要我们晚辈陪伴到最后一刻,伯父说之前工作太忙,没能好好陪伴伯母,他要把最后的这几天留给他们的爱情。
伯父伯母都非常感谢美国那边提供的临终关怀治疗,因为极大地减轻了病人和亲人陪伴照顾的痛苦。
家中只要某个家庭成员身患绝症,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家人都是陪着一起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持久战!是一场身体上与心灵上的持久战!
何时结束这场持久战,一定要尊重病人的愿望,一定要换位思考。
最后,我想说,面对即将死亡的绝症亲人,除了泪水,别忘了理解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