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宁:方舟子的雾霾观有多少是正确的?

文 / 医学界呼吸频道mp
2017-07-04 17:37

刘又宁教授对于雾霾持怎样的看法呢?

作者丨刘又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来源丨医学界呼吸频道

笔者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的订阅者,也可称是忠实读者之一。该报所属《生命时报》也经常来电话向笔者咨询有关医学问题。但该报所载某些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如2017年1月11日发表在第15版,著名科普专家方舟子的文章“雾霾危害到底有多大”就是这样。

文章摘录如下:

(点击即可放大查看)

此文发表的背景是,入冬以来北京连续发生多次持续数日的严重雾霾,以至于在一些人中造成了紧张甚至是恐怖的气氛。有条件者竞相带老人、孩子去外地躲避,专为躲雾霾去外地购房者也突然增多,甚至有规模不大的创业公司扬言“要健康不要金钱”而准备“逃离”北京。同时,社会上一些具有“鼓惑”性的流言也在增多。在此情况下告诉大众一些必要的科普知识,以避免过度担忧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实际上笔者也接到过该报社记者打来的电话,有关问题的回答也与方先生的文章基本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有一些细节还是有区别的。

吸入肺里的PM2.5是否会有一些永远排不出来?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非系方先生认为的那样:“是危言耸听的无稽之谈”。呼吸科医生都清楚,随呼吸吸入的微粒或气雾,按直径大小沉积在呼吸道的不同位置;其中直径7-10微米者(相当于PM10)多沉积于上呼吸道;比2.5微米或更大一些的则沉积在中小气道(有效的治疗哮喘的吸入用药物一般直径多是在2-7微米);小于2.5微米的微粒可直接进入肺泡,但其中大部分以气溶胶的形式再被呼出,也有很少一部分(比例不详)会被吸收入血沉积在肺实质处,或被远送到人体其他部位。这种情况更常发生在,长年工作在高粉尘环境的硅肺等职业病患者和长期吸烟者。这些体内沉积的空气中微粒,肯定不是吃进去的,也不可能是从皮肤、血管中进去的,只可能是吸入的。

奇怪的是笔者在两年前因肺部良性小结节而选择作了微创手术,术后病理却发现切掉的肺组织近胸膜处有许多炭末样物质沉积。因笔者从不吸烟,病理医生特意问我爱人“我是否在矿井中工作过......”本人来北京工作30余年,起初空气质量并不很坏,后来每逢雾霾也十分注意防护,我并不认为我的肺“变黑”就肯定是北京雾霾的结果。那又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可疑因素。原来在我还在长身体的中学时代,正逢“大炼钢铁”,学校曾停课数日去郊区炼焦炭,要在野外宿营。好心的老师因担心学生们受冻,就安排我们连续数日睡在刚熄火的砖窑中。虽然身体是暖和了,但回忆起来窑中的空气因布满灰尘达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致人呼吸困难,每日早起时满脸、满头都布满细末样尘埃,所以笔者的肺变黑非北京雾霾可能与“大炼钢铁”关系更大......

雾霾对儿童、婴儿的危害是否甚于成人?

笔者回答也是十分肯定的,而方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对于处在发育阶段的婴幼儿,雾霾除呼吸系统外还可能造成肺外多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力等方面的危害,最近报道甚至与肥胖和糖尿病也有关。

儿童肺活量绝对值远小于成人,但换算成标准值的百分比就没差别了。但低龄儿童在静息时的呼吸频率就是成人两倍左右,也就是分钟通气量相对值高于成人,吸入粉尘量多少取决于分钟通气量,而非如方先生所言是肺活量。再加上发育阶段儿童的气道黏膜等防御功能远低于成人,所以结论是,处于同样环境的儿童比成人更易吸入较多雾霾微粒,即使吸入相对等量的微粒其危害也会大于成人。

雾霾与肺癌的关系

很高兴方先生与笔者都十分肯定,雾霾与肺癌发病率增高难逃干系。只不过在危害程度,与证据引用方面有些许不同看法。首先方文中提到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北京地区肺癌患病率增加2.4%”,原因是80年代以来烟草消费的后续效应而与雾霾关系不大。我不知方先生引用的数据是否属实,也不知钟院士所说的患病率增加是否已排除吸烟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我确实见到越来越多不吸烟,甚至也基本与二手烟也无缘的女性患者呈孤立小结节的肺腺癌患者,不能不让人想到是空气污染的结果。

方先生按北京年均PM2.5 60微克/立方米比WHO要求的25微克/立方米高出35微克/立方米来推算,得出结论。北京雾霾使患肺癌风险增加了31.5%。其实WHO要求达到的标准与0微克/立方米(如同澳洲西海岸等人烟稀少的某些地区)相比,肺癌发病风险也是升高了。换言说,空气污染只要存在就是有害,当然程度越严重危害也就越大。这样计算起来,发病危险增高就不止31.5%了。

无论是COPD还是肺癌,吸烟都是“元凶”,危害数倍于雾霾。这一点是方先生与呼吸科医生们的共识。但吸烟与否是可以自主选择的,空气污染确是难以逃避的。再说35%左右的发病风险增高是否不必过分计较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发明出某种无害的药物,使肺癌发病风险降低如此之多,一定会被认为是伟大的创新。再说考虑到北京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发病风险增高30%所带来的远期生命、健康、医疗资源与经济损失绝不是可以随意轻描淡写的!无论如何描述,最终结果不应给读者以空气污染的危害,比偶尔吸几支烟还要小的错觉。发达国家走过的曲折之路,已足以供我们借鉴。我们有必要将老百姓对呼吸到清洁空气的向往,当作全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之一!

至于题外的控烟,做起来一定比空气污染治理容易得多,损失相对少,收效也会既快又显着,主要取决于管理者们下多大的决心了。正巧同一日的《环球时报》在第5版出短文,声言俄罗斯卫生部将终身禁止2015年后出生的公民购买烟草。这将意味着烟草种植、销售、消费将逐步在俄罗斯消失。多么令人鼓舞的消息!真希望我们也能下同样的决心,拿出更有效的控烟策略来。

文末,笔者愿强调,其实方先生是我心中十分敬佩的敢于直言的学者之一,有像方先生这样以不屈斗士的精神敢于揭露各种“大人物”的学术造假,各种伪科学流言的造谣撞骗的学者,是国人之福气,是太少了,不是太多了。也希望方先生能继续为我们呼吸科医生关心的空气污染治理与控烟事业而振臂高呼!

专家介绍

刘又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我国著名临床呼吸病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总编辑,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呼吸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临床呼吸病学的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主编专著10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是我国临床机械通气规范化应用开拓者之一,为机械通气技术的普及、推广、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征 稿

重金征稿!(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