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韧带骨化症:埋藏在颈椎上的定时炸弹

文 / 脊柱科普
2018-09-05 16:22

曾爷,是位“扛把子”样的人物,64岁。在2018年4月25日入院,住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脊柱外科

曾爷年轻时抽烟喝酒常打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心肌梗塞发作,先后行3次心脏支架手术,共放入6个支架后,“大哥大”的“血性”收敛了一些。但依然抽烟喝酒。心血管医生到目前为止,已经给了他续命3次。

年前,曾爷逐渐发现自己双脚用不上劲,走路像喝醉酒一样。出于前几次惊险被救的经历,曾爷以为这症状跟心梗发比起来,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并且,这症状被考虑为心梗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但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可是,生命就是一盒粒粒分明有着精美包装的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刻你拿的是什么味道的。而这次,一个小小的意外,64岁的曾爷摔倒了(平地摔倒)。摔倒后的曾爷虽然没有昏迷,但是他清楚的感受到,摔倒后手脚的感觉还在,但没办法站起来了。

曾爷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曾爷有严重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颈脊髓严重受压。在这种病理基础上,轻微外伤即导致四肢截瘫的严重后果。

曾爷的病情需要尽早手术,争分夺秒抢救脊髓功能。但是,曾爷的基础疾病太多,太重,手术风险太大,当地医院建议转到上级医院手术。潜伏在曾爷脖子上的“炸弹”,最后10秒的倒计时开始了。

经家人劝说及相熟的医生介绍,家属带着曾爷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找到尹刚辉副主任医师。

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后,曾爷诊断为:1、颈脊髓损伤并四肢不完全瘫(ASTA C级);2、后纵韧带骨化症;3、冠心病PCI术后;4、糖尿病;5、高血压;6、泌尿系感染。瞅瞅,单看诊断就6个。

是的,需要做手术,做“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形成术”。

那么,问题来了。

曾爷是因脊髓受压迫才瘫痪,是颈椎间盘突出了吗?

导致曾爷颈脊髓损伤并四肢不完全瘫痪的主凶,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不是颈椎间盘突出。

韧带骨化,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它不像椎间盘突出,是有可能因为外力而急性脱出的。在韧带骨化这个缓慢过程中,患者早期有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随着病情增长,通行脊髓的管道越来越窄,脊髓受压加重,下肢出现乏力、抬举困难、行走不稳、麻木、痉挛(就是抽筋),上肢灵活性减退、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其他可以出现排尿困难、小便失禁、便秘、腹部束带感、疼痛感障碍。

所以说,后纵韧带骨化症就相当于悄无声息地安装在脖子上的定时炸弹。

基础病多的人做手术性价比高吗?不做手术的话,能慢慢缓解吗?

后纵韧带骨化症,顾名思义就是韧带变成了骨头。想想,变成了骨头的韧带还能变回原来的韧带吗?像钟乳石一样,后纵韧带骨化也是逐渐形成,并且骨化的范围及程度都是逐渐增大的。

但是脊髓行走的管道直径却不会增宽,脊髓受压难道不是必然发生的吗?症状是因为脊髓受压而形成的,不做手术就无法减压,症状能缓解吗?显然不能。

▲本期重要结构的解剖示意图

就此案例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大前提:不做手术,逐渐瘫痪。做了手术,能解除脊髓接续受压窘境。其后我们才来衡量“心脏疾病”对本次手术的影响。

为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我们先请心内科、血管外科会诊,参与术前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密切控制血糖及血压。曾爷的基础疾病固然给手术增加风险,但这不是本次治疗最需要考虑的地方。

本次治疗最需要考虑的,是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后的康复训练。手术可以解除脊髓压迫,但之前长期脊髓受压所致的症状主要还要靠康复训练。

▲ 后纵韧带骨化过程及脊髓受压示意图

“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形成术”是怎么做的?

就是一个开门的手术。从脖子后面进去,找到手术节段,切断椎板,装上链子,完成手术。

▲ 手术简单示意图

看着很简单,但危险在哪呢?

第一个点在于在切断椎板后,咬断椎板下黄韧带显示硬膜囊的时候,极容易损伤脊髓或脊神经根。造成手术损伤。

第二个点在于“开门的宽度”,这需要根据骨化物体的大小、椎管直径来调节开门的宽度,预判术后效果。若是开得太小,则减压不彻底,手术失败。

▲ 曾爷那“延绵”的骨化带

我们继续来看曾爷的经历发展:

鉴于曾爷的“丰富”诊断,术前评估需要谨慎。所以请了心血管内科会诊,根据血管彩超的结果(双下肢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又请了血管外科会诊。

经过多方评估并与家属和患者的详细沟通后,决定在2018年5月4日先在局部麻醉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心导管术”之后,而后再由尹刚辉副主任医师、黄敏军博士共同给患者做“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形成术”。

▲ 病人家属与医生合影

手术成功,术后将曾爷转到重症医学科密切观察。在重症医学科监护两天后,曾爷情况稳定,在5月6日转回脊柱外科继续术后快速康复治疗。过程很曲折,终点依然美好。曾爷第四次生命续命成功,在5月14日开心出院。

指导医师:黄敏军医生

校对:陈晏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