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口腔科处方常见问题,90%的医生都不知道

文 / 医学界药学频道
2020-12-30 21:45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颌面部解剖结构多腔隙,且通过口腔、鼻腔与外界相通,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此外,面部皮肤也是细菌最常寄居的部位。

在手术、创伤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这些部位的微生物生态失调,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因此,医生也会用到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往往可能存在一些用药误区。

今天的处方大挑战,界小药继续为大家解读口腔科处方的常见误区。

处方1:左氧氟沙星能用于牙周脓肿?

处方分析:

本处方中选用左氧氟沙星不恰当。除了莫西沙星,喹诺酮类药物对厌氧菌大多无效,因此这类药物较少用于牙科感染的治疗。

本处方应换用阿莫西林,青霉素过敏可用克林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延伸阅读

牙周脓肿是位于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中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一般为急性过程,也可为慢性牙周脓肿。治疗原则是止痛、防止感染扩散以及脓液引流。在脓肿初期脓液尚未形成前,可清除大块牙石,冲洗牙周袋,将碘甘油引入袋内,必要时全身给予抗菌药物或支持疗法。

局部用药有氯己定、西吡氯铵、过氧化氢、聚维酮碘溶液等。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应考虑常见病原菌,多为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对于老年、长期住院或免疫力低下患者还需考虑肠杆菌科细菌。

抗菌药物多选择阿莫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联合硝基咪唑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疗程一般为3~7天。

处方2:龋齿治疗是否需要全身用药?

处方分析:

感染性疾病是口腔科常见疾病,急性感染需要全身抗感染治疗,而慢性感染无需全身用药,局部用药即可

龋齿俗称蛀牙,为慢性细菌性疾病,可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龋齿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

常用药物包括氨硝酸银和氟化钠局部抗菌治疗等,无需全身用药。如患者有其他口腔急性感染症状,应补充诊断。

处方3:西吡氯铵含片能用于孕妇?

处方分析:

本处方可选择西吡氯铵,但应注意剂型选择,西吡氯铵含片禁用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改为西吡氯铵含漱液,用棉球擦拭口内。

延伸阅读

口腔局部抗菌用药是口腔抗感染治疗的重要治疗方式,用药方式包括含漱、冲洗、涂布等。消毒防腐类药物或甲硝唑含漱能够改善口腔微生态环境,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可辅助口腔感染性疾病治疗,对于轻症患者仅局部治疗即可。

抗菌作用较弱、不良反应较少的西吡氯铵含漱液也可用于日常口腔护理或口内手术围术期控制感染。含漱液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暂,且很难进入牙周袋内,故治疗牙周炎时常在牙周洁治术基础上,用抗菌药等冲洗或注入牙周袋辅助治疗。

处方4:治疗阻生齿,能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替硝唑?

处方分析:

此处方应用抗菌药物目的为预防拔牙术后感染。选用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口腔常见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梭杆菌属和脆弱拟杆菌属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单独用于预防口腔操作术后感染,无需联用替硝唑,同时应注意预防用药的时机。

延伸阅读

绝大多数牙源性感染最初是由链球菌引起的,随着局部氧消耗和pH降低,形成了利于厌氧菌生长的环境,因此预防牙源性感染首选阿莫西林,也可选择一代头孢代替。青霉素过敏患者首选克林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根据药品的达峰时间,一般在术前0.5~1h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选择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通常术前服用一次能有效地预防感染,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的益处不明显,对于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放疗3年内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涉及自体组织游离移植、术中充填骨材料等情况,可考虑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一般不超过72h。

处方5:双膦酸盐治疗能否用于拔牙术后?

处方分析:

阿仑膦酸钠为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治疗骨质疏松。

但在接受双膦酸盐静脉治疗可能导致颌骨坏死,口内创伤增加双膦酸盐相关性骨髓炎的风险,原则上任何有创的口腔科治疗,包括拔牙和外科手术等,均应在接受双膦酸盐治疗前进行

如果双膦酸盐治疗期间,包括口服和静脉给药,因病情需要进行口腔手术,可考虑停用双膦酸盐或使用非双膦酸盐药物代替,同时予抗菌药物预防颌骨坏死感染。

参考文献:

[1].牙科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南(美国儿童牙科学会2014年发布).

[2].儿童牙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指南(美国儿童牙科学会2014年发布).

[3].广东省药学会组织编写.药师处方审核培训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年第1版.

[4].王晓娟主编.口腔科药物治疗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本文作者:药方子责任编辑:Vinjay 楸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