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习惯最易成为猝死“帮凶”,劝你一个个改掉
10月11日,开朗的海外博士、青年教师赵艳云发生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其子女还不到5岁。在中国,每年猝死的人数数额巨大,居全球之首,光心脏性猝死的数额已经高达54万人。同时,年轻人的猝死几率也在不断升高。
6个习惯,是猝死“导火索”
那么什么是猝死呢?猝死的定义,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区别在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没有一个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
现阶段公认的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脏性猝死,其中最常见的猝死病因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尤为突出。而心肌炎、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也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心脏病的人就不会猝死,非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等。
上面说的疾病虽然是病因之一,但只是说明患者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就像是身体里有一个不定时炸弹,它时刻提醒着你,但炸和不炸,是两回事。而致使“炸弹” 爆炸的行为,主要有:
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使身体的各机能超负荷运作,容易引起身体潜在的疾病急速恶化,导致心衰、肺衰、脑溢血等疾病。
精神压力大:精神压力大,压抑、焦虑、紧张等情绪也会大大地增加,不仅会使人的注意力分散、身体的免疫力下降,还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人感到胸闷气急、引起肠胃不适,严重的会导致急性肠胃炎甚至是胃出血。过度饮食会使肝胆超负荷运作,损害肝功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暴饮暴食后2个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
运动过量:过量运动会给心脏带来压力,造成心律紊乱,增加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损伤、心室肥大等心脏病的风险。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也意味着身体的休息不够,增加了身体各机能的负荷,还会降低人的思考能力、免疫功能等,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甚至是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疾病。
长期不运动:运动过量对身体不好,不运动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长期不运动的人血管血容量会减少、肺功能降低、心脏功能减退、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同时还升高了人们患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几率。
预防猝死,就是要减少猝死病因发作的可能性。避开雷区,稳定病情,让身体机能趋于稳定,才能有效地降低猝死风险。
记住前兆,才有资格跟“阎王”抢人
在我国现阶段,不足1%的心脏性猝死患者能够被抢救成功。现代医学证明,发病后的2分钟是抢救猝死患者的最佳时间,成功几率可达90%,而10分钟后的抢救基本无效,因此被称为抢救的“黄金十分钟”。
那就说明,一旦发生猝死,就相当于九死一生。猝死抢救几率极低,对于猝死前的征兆,人们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胸闷:这是身体身体发生疾病的最早征兆之一,代表了患冠心病的可能,甚至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心慌:心慌与胸闷一样都属于主观感受,频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身体供血失常,甚至发展为室颤或心脏衰竭。
晕厥:晕厥的病因有很多种,但是由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而引起的晕厥,是猝死前的重要信号。
疲乏:疲劳是一种正常的主观感受,但是没有原因的身体疲劳,意味着心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眼前发黑肢体麻木:一些中风发病急剧,常伴随着肢体瘫痪、血压增高的情况,需要得到及时的就诊以挽救生命。
疼痛:这是最容易被感知的信号。跟冠心病常伴左右的表现是胸痛,如果心脏病患者感到下巴、颈部、肩膀、手臂疼痛,就代表着患者心肌缺血。
身体出现症状有其一定的原因,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应该得到重视,并引起警惕,才能第一时间得到治疗,防止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