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慢性肾脏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磷

文 /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2018-05-29 18:32

还记得上次我们说的“慢性肾病”和

“高血压”之间的事儿吗?

【科普】高血压专辑 | 九成的肾病患者都有高血压?

(△点击此处回看上期科普文章)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慢性肾病”和

“血磷”之间的事儿。

要知道,对于肾友们来说,高磷血症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后发制人的杀手”!

高磷血症会引起皮肤瘙痒、骨痛、抽搐、心脑血管钙化、骨折、肢体疼痛溃烂,严重的还将致残。

一直以来,现代医学都认为,几乎所有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合并有代谢性骨病,我们将其统称为“肾性骨病”。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2005年,由“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提出了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概念。在这一概念中,这类疾病不仅包含了钙、磷、PTH的代谢异常,还包括了骨转化、矿化、骨容量、骨强度的异常变化,也包括了血管和其他软组织钙化,其诊断治疗的方法手段与肾性骨病要宽泛的多。

让慢性肾脏病患者痛苦的“矿物质和骨异常”,该如何来预防呢?

让我们先来找到引发它们的始作俑者——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为何会青睐慢性肾脏病患者?

磷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正常人一天大概会摄入1300毫克的磷,正常人体血磷是相对稳定的,在0.81-1.45mmol/L。

而肾脏是磷排泄的主要器官,体内约有70%的磷经尿液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排泄磷的能力下降,血清中磷的浓度就会升高,体内积攒过量的磷,当血清磷浓度大于1.45mmol/L时就可以诊断为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的危害

初期:人体并不会出现不适症状。

中期:随着高血磷的升高,人体内的钙含量往往会降低,钙降低后又会释放虚假信号去刺激甲状旁腺增生……

后果:“高磷血症”会导致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皮肤瘙痒、骨质疏松、骨痛、软组织或骨关节钙化,严重者甚至打个喷嚏也可能会发生自发性骨折。更严重的是,持续高磷血症将会导致心血管钙化,极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增加死亡风险。血磷每升高0.3mmol/L,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提高17%~18%。

可以说它是一个“后发制人的杀手”!

如何预防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是一种慢性隐性的并发症,从血磷开始升高到发病,间隔可能要好几年,一旦出现骨痛等明显症状再重视却为时已晚,不仅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也不佳。

我们日常饮食中的磷包含两种,即有机磷及无机磷。有机磷的来源主要是指动物蛋白(肉、奶、蛋等)及植物蛋白(豆类),这些食物中有约40-50%的磷会被人体吸收。无机磷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这类磷几乎100%被人体吸收。

选低磷高蛋白质食物

控制血磷关键需从饮食管理着手。专家提醒,肾友们平时的碳水化合物(淀粉食物)、脂肪、蛋白之间的摄入比例,大概维持在6:3:1左右。

肾友们应减少高磷食物的摄入:含磷量高的食物有豆类制品、牛奶等;其次是各种调味品,如酱油、辣椒粉、芝麻酱等;腌制熟食、加工食品如烧鸡、卤肉、火腿、香肠中也含有大量的磷;坚果类和菌菇类。

肾友们需均衡蛋白质和磷的摄入:首选优质蛋白即含磷量相对低、蛋白质量相对高的食物。值得重视的是,鸡腿、鸡胸脯肉及部分鱼肉的磷含量均偏低,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的磷含量则相对偏高。

日常尽量少喝汤

汤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是个宝,但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却是有害的,因为煲煮时肉中大部分的磷转移至汤水,这样汤水中的磷含量就非常高。

几个小窍门

烹煮肉类时,用沸水焯一遍弃汁食用;吃菜时沥干菜汁,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磷的摄入;煮菜时最好只放适量的油和食盐,不要放其它调味品。

口服磷结合剂

磷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当食物被摄入时,食物中的磷在胃肠道释放,在小肠被人体吸收入血,磷结合剂就像磁铁一样,在肠道内将磷牢牢的吸住,将它们带出肠道,经粪便排出。

控制血磷水平,除限制食物中磷的摄入和充分透析外,还可采取药物治疗减少磷的吸收。市面上的钙片就有这样的功能,钙离子和磷离子化学结合形成磷酸钙,沉淀通过粪便排出,从而降低磷的摄入。

但不同的磷结合剂其服用方式、结合磷的能力,钙负荷不同,因此需要在肾脏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遵照医嘱服药,避免漏服、错服。

高磷血症重在预防,

广大肾友一定要:

科普知识学起来,

合理饮食管住嘴,

合理用药听医嘱,

带病生存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