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糖尿病不可怕,但方向你选对了吗?

文 / 长全大健康
2018-03-03 13:10

最新发布!糖尿病不可怕,但方向你选对了吗?

关于糖尿病,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专家”:

“吃太多甜食会导致2型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甜品了”

“别人糖尿病这么多年都没事,说明不是什么大事”

“既然糖尿病没办法根治,我就每天走两万步”

“得了糖尿病以后会失明、患肾病或者截肢”

“不能用胰岛素,用了胰岛素,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糖尿病不用怕,大不了我就用胰岛素呗”

……

不知道该相信谁的话?

亲戚朋友不知在哪儿听了一嘴就敢当专家?

糖尿病到底可怕不可怕?能不能治愈?

你真的了解糖尿病吗?

深入了解,有助谈资。

你根本意识不到,糖尿病离你有多近。

一般人会认为糖尿病离自己很远,这是中老年疾病,而自己还年轻,真的是这样吗?先看一组数据,来源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了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

最新发布!糖尿病不可怕,但方向你选对了吗?

全球2/3糖尿病患者是正在工作、学习的青年、中年人,不是退休老头老太太。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了,相信您身边也有不少二十几岁罹患糖尿病的案例。

最新发布!糖尿病不可怕,但方向你选对了吗?

2017年,我国成年糖尿病(20-79岁)患病人数高达到1.14亿,仍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这还不包括600-700万糖尿病未诊断人数。平均每11个人里就有至少一个糖尿病患者。

还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而以我们医生数十年临床经验来看,大部分中国城镇人口的生活方式,大大加剧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每个人,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处在什么年龄阶段,生活水平如何,都有必要了解一下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否则等确诊那天,你一定也会像其它患者一样,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科普一下背景知识

糖尿病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

1型糖尿病(T1DM)

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年纪轻,大多小于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酮症酸中毒发生率高,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T2DM)

以胰岛素抵抗和进行性分泌不足为特点。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起病隐袭。

3、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些高血糖状态。比如: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内分泌疾病,感染,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等。

4、妊娠糖尿病(GDM)

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后者成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您身边的糖尿病患者中以2型糖尿病最多见,约占总患者数量的90%-95%。

现行治疗手段,能让您高枕无忧吗?

一般糖尿病发展三阶段:

糖尿病早期 健康教育+运动+营养

血糖控制不利 加用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晚期 联合胰岛素/单用胰岛素

一、运动治疗

在糖尿病的管理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当然仅是理想情况。

早期发现的糖尿病一般会首先采用运动和饮食干预。但运动和饮食调整的作用通常并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运动饮食调整缺乏更为科学且具有个体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因此并不能真正有效提升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通俗来讲,医生仅告知多运动,而不关注运动的目的、类型、方法、强度、时间,以及与其它手段如何配合(例如饮食)。

你我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多数会反映:走一天的路血糖下降,不坚持走路血糖立即回升。一般来说患者在对运动治疗不抱以信心后会转入药物治疗。

二、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类似,早期发现的糖尿病一般会首先采用。饮食控制是各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但单纯饮食控制对大多数患者的效果非常有限。饮食控制仅针对一部分特定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居多)疗效较好。

临床医师并不会针对个人体质给出准确的饮食调整方案,不能实现精准调节。更重要的是,饮食控制是一种相对被动的调节方法,因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精准的吃不意味着精准吸收。饮食控制需要配合其它种类的调节方式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同时,还有糖尿病饮食误区的问题,比如网络疯传的一些降糖食品,如南瓜、荞面等,实际不能降血糖,只是相比于其它食物来说提升血糖能力稍弱,过量食用仍将导致高血糖,其它饮食误区以后会单写一篇文章讲述。一般来说饮食控制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也会转入药物治疗阶段。

三、药物治疗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医生会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早期效果不错,且服用方便,但需要患者特别注意的是,药物导致的肝肾损伤以及后期由于肝功能异常进而导致的所有营养物质的代谢障碍,则成为更棘手的问题。

药物分类

作用机理

代表药物

适应症

不良反应

磺酰脲类

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格列本脲

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

格列喹酮

新诊断的T2DM非肥胖患者;饮食运动控制不理想时

低血糖、体重增加、皮肤过敏、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偶见肝功能损害等

格列奈类

同上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同上

双胍类

抑制肝葡萄糖输出,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谱

二甲双胍

T2DM一线用药

肥胖型2型糖尿病

T1DM不得单独使用;肾功能不全

乳酸性酸中毒

皮肤过敏

消化道反应

格列酮类

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改善血脂谱

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

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不宜用于T1DM;

体重增加、水肿;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抑制小肠粘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从而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

米格列醇

空腹血糖正常/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胃肠功能紊乱(腹胀、排气增多、腹泻等)不宜使用

重点提示:α-葡糖糖苷酶抑制剂,是以损失碳水化合物(糖)在肠道被消化吸收的生物利用度为代价而实现的,同时还会对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它营养素的吸收形成影响。因此,长期服用易致营养不良或营养素控制失控。多数医生开具此药是因为是患者无法有效控制饮食的总量,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四、胰岛素使用

运动、饮食干预、以及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或特殊情况下(严重感染无法控制、手术期间、妊娠期间等),所有患者都被建议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和有效手段,或我们以为是这样。因为胰岛素早起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长期使用后脂肪肝、低血糖等副作用也逐渐凸显,更重要的,会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

是否依然坚信有“胰岛素”为你托底,无所畏惧?

在目前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选择胰岛素实际是牺牲了远期健康,以换取当下血糖水平降低。在平均使用胰岛素20年后,脂肪肝、营养物质大都出现代谢障碍(糖类、酯类、蛋白质),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症状交织,病情更为复杂,预后极差。

以前的时代,普通人平均寿命70岁左右,假设50岁开始使用胰岛素,70岁之前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胰岛素副作用问题不显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平均寿命不断提高,长期使用胰岛素的副作用将不断凸显。

上述患者误区在于,总试图以药物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糖尿病不是一个仅用药物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需要一个新的思路去找到应对之法。

不了解每个人具体病因和机制,仅仅根据血糖水平,盲目采用千篇一律的疗法,事倍而功半,利少而弊多。

莫名其妙患病,又错误的选择了一条越走越窄的治疗道路,这才是糖尿病真正可怕之处。

糖尿病患者真正需要的是,首先意识到人和人的身体差异性,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充分了解自己的全面健康状况,在药物、饮食、运动、心理等各个健康相关领域获得一整套具有个体针对性的精细调控手段。

不论医生、患者还是家属均需牢记,糖尿病不是用药就能解决的问题,从各方面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别放弃,永远有一条更好的路。

愿糖尿病不再可怕,祝君健康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