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好才是真的好——炎症性肠病知多少

文 / 东单九号院
2018-05-19 15:01

一年365天,周而复始,用疾病名称命名的日子屈指可数,如高血压日、帕金森日、爱耳日。但你可知道,5.19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炎症性肠病是什么?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即IBD。消化科的医生对此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正在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患者,且大多是十几到三四十岁的青年男女,有颜有才。他们中的一部分因为出现便中带有脓和血、便次增多、腹痛等前来看病,经肠镜等检查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而这只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另一种克罗恩病(以报道这个疾病的歪果仁名字命名)就更加狡猾。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直到出现明显的腹痛、腹部鼓包、肠子堵住、吃的东西排不出来甚至手术后才得以诊断。

这是一类慢性病,目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没有治愈的方法,但有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目前,粗略估计全世界约有1千万人患病,这个数字仍在不断的上升中。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炎症性肠病的确切病因,但这类疾病是伴随工业革命、农村城镇化而出现并迅速增多的,最早报道于1859年的欧洲。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尤其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患病人数近年迅速增多。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荷包里有了银子,我们的饮食结构逐渐远离素食,从粗茶淡饭到大鱼大肉,抛弃了东方传统的低脂、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习惯,而逐渐饮食结构西方化,高脂、高糖、高蛋白。殊不知,这些食物也是肠道那些“有害”细菌的最爱,它们好吃懒做,在这些食物的滋养下,挤走了对健康有益(爱吃蔬果、纤维)的正规军,肠道的炎症随之而来。

日常食物中食品添加剂(如各式乳化剂,常用于饮料、冰淇淋、烘培食品、巧克力等)的浓度很低,但长期食用可以在肠道内的集合淋巴结内聚集,同样引起菌群的改变,而菌群变化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难发现,在人均食品乳化剂消耗大的国家,也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高的国家。

除了饮食、卫生条件等环境因素,也有遗传的因素,有5%的患者直系亲属(如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患有炎症性肠病。医生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免疫紊乱问题:推测是环境因素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并引起它对自身消化道的攻击。

如何爱护我们的消化道?

爱护我们的肠道要从爱护我们的肠道菌群开始。预防炎症性肠病,预防很多与“吃”有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要从爱护我们的肠道菌群开始。对健康有益的菌群喜欢 “两多两少加一低”的饮食结构,即多蔬果、多高纤、少调味、少加工、低油脂。

爱护我们的肠道要从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开始。消化道受大脑司令的支配,精神紧张、焦虑、郁闷都会引起肠道的不适,甚至改变菌群的构成。稳定的情绪可以让我们的消化道充满快乐积极的细菌。

爱护我们的肠道要从运动开始。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结构、愉悦的情绪都是我们肠道万亿有益细菌的最爱。

在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之际,让我们学会如何发现肠道问题,如何爱护我们的肠道。理会,践行!

李玥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青年学者俱乐部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内外科对话协作组委员,北京消化学会青年学组秘书,北京消化学会肠病学组成员,亚洲炎症性肠病组织教育委员会成员。《中华消化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炎症性肠病杂志》编委。

出品人:东单九号院健康理事会

本期编辑:徐菁

图片来源:正版图库、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