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避暑的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自古至今,同大自然做斗争,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方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下面由小编从衣食住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总结下古人避暑的方式。
衣、
中国历代服装样式、结构不尽相同,但每个时代的冬夏服装的确在样式上并没有多少根本不同。礼仪性服装尤为如此,样式和层次都相对固定,通常都包括贴身内衣、中层衣和外套以及大量配件,如礼服类通常包括大袖衣、裳、蔽膝、中单衣等,冬夏仅有面料厚薄的差异,如《宋史舆服志》中规定的“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
日常制服则相对灵活一些,可以进行层次增减调整。《唐六典尚书户部》中记载的唐代官员四季标准服饰,均包括袍、衫、袴、裈,但春秋为夹衣,夏天换为单衣,冬天则在夹衣中加绵,还增加棉袄子一件。清代常服为袍、褂一套,盛夏伏天入署办事也可以不穿外褂,稍减酷热之苦,谓之“免褂”。就如现代的礼仪性和职业场合,完整套装包括外套、马甲、衬衫、西裤、领带、皮鞋,不管天气多热,最多脱了外套、马甲穿衬衫,而不会因为天气而直接改穿短裤背心拖鞋一样。
由于样式类似,就必须在面料上大做文章,中国数千年来发达的织物织造技术,很早就形成了从极轻薄的葛、纱、罗类织物到厚重的锦、绒、皮类织物复杂的品种分类,为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提供了丰富的面料选择。随着四季节令的改变,大体上依照纱、罗、绸、缎,单、夹、绵、皮的大次序更换不同材料、厚薄的服装。夏天用轻透的纱罗葛单衣,冬天用厚重的绵裘皮衣,“春秋以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食、
中国最早的降暑物品其实就是冰块,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据《诗经》记载,人们当时会把冬天里的冰块储存起来,等到炎热的夏季再食用。当时也已经有了用来存储冰块的冰库。
周代时,有了一种新的官员:凌人,专门管理取冰用冰。
唐代,有了专门做冰买卖生意的商人。
晚唐的时候,在商业利益的引诱下,商人们开始在冰块中加糖。
宋代,我国的冷食种类就更多了,如:汴京(北京)市场上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梅花酒”。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如姜蜜水、豆儿水、木瓜汁、沉香水、椰子酒等加冰块的冷饮。
元朝忽必烈执政期,出现了冰激凌,还为此勒令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以此来保守冰激凌制作工艺的秘密。
其实世界上冰激凌的起源地就是咋中国,是13世界的马可波罗把冰激凌的制作方法从中国带到了意大利,也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住、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
唐代空调房
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极好的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