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调查终无得-克格勃在美‘鼹鼠’碎片

文 / 东方网
2017-07-02 20:13

克格勃在美国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的总统执政时期,其设定的“建立全美新秘密情报站”大战略在费舍尔(阿贝尔)上校被捕后,宣告了失败。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克格勃之所以能成为黑暗世界的巨擘,除了它的庞大和冷酷无情外,更主要的是在对其“主要对手”,也就是与美国的交锋中,也是颇有建树的。其中,被克格勃称之为“主动上门者”们,功不可没。

所谓“主动上门者”,则是指在海外被招募、策反或者自己主动投靠的‘敌国’分子。

如著名的“剑桥五杰”,其事迹已经不用赘述,其经历也多次被揉入文学及影视作品。

如著名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的小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后接连被改编为BBC同名电视剧,以及英法德电影《谍影行动》,美国三集电影《合伙人》。

当然,在克格勃的“主要对手”的美国,也有过一部出色的谍战影片《双面特工》,说的是一个长期隐藏在美国FBI高层的克格勃‘鼹鼠’的故事。

真实的冷战中,在美国情报机构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主动上门者”。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曾驻西柏林站的“大间谍”,即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科帕茨基(萨莎)(中情局认定其在克格勃代号:萨莎),化名“库瓦什维茨”(真实代号先后为:欧文、赫伯特,理查德)。

1949年,他被克格勃招募成为了特工,秘密接受了密写、微型摄影技术,跟踪与反跟踪方面的技术训练。

根据克格勃解密档案记载,在整个50年代,在活动经费和奖金上,克格勃总共付给他4万西德马克和2117东德马克。另外,因为他出众的成绩而奖励了他几块名牌金表。

科帕茨基(萨莎)作为二战期间,活动在东线破坏德军的抵抗人员,成为了中情局元老,建局之初的海外特工。他被派驻在中央情报局西柏林站从事情报活动。工作点就设在距离当时前苏军驻柏林基地几英里远的地方。彼时,这个前苏军驻地曾是前苏军在全球最大的集结地。

科帕茨基(萨莎)的一项任务就是寻找愿意用色相引诱苏联军人、充当中央情报局外围特工的东德女性。他对西柏林情报站招募和策反前苏军军人的工作有着超乎异常的热情,从而获得了许多破坏中情局活动的情报。在他提供的大量情报中,包括100多位美国驻东德情报官员和特工的资料,这些人中有一些遭到了逮捕,另外一些变成了双面间谍,成为了他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主动上门者”们。他还帮助克格勃故意“暴露”一系列假造的特工行动,成为他在中央情报局西柏林站中的工作成绩。

1952年,他安排了克格勃特工维克托的假叛逃,后来维克托被中情局及“美国之音”雇用,提供了许多所谓的“有价值的情报”的文件,并以克格勃制造的假档案为证据指证了许多所谓‘潜藏’在北约中的‘克格勃特工’。

维克托的故事被化进间谍小说《第十三个自杀者》,又被法国拍成了电影《蛇》。

1954年,科帕茨基(萨莎)因酒后驾驶被判入狱后,中央情报局为了继续其情报事业,将他的名字改成了伊戈尔.奥尔洛夫(萨莎),并同时伪造了他的档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以这个名字作为美国公民的档案中,没有了犯罪记录。

1957年,奥尔洛夫(萨莎)作为中央情报局特工的身份在柏林被暴露,他和家人被送回美国接受进一步训练。完成了培训后,奥尔洛夫(萨莎)再度派回欧洲,参与了CIA在德国(东、西德)和奥地利的一系列行动。

1960年中央情报局开始怀疑奥尔洛夫(萨莎)在替克格勃工作。克格勃解密的冷战报告中,一份关于奥尔洛夫(萨莎)的损失评估分析认为:在过去10年中,即整个五十年代,与奥尔洛夫(萨莎)接触过的前苏谍报人员超过了20个,过多的克格勃官员与奥尔洛夫(萨莎)密切接触,可能是造成他被怀疑的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奥尔洛夫(萨莎)在对他立案之前叛逃,中央情报局假意告诉奥尔洛夫(萨莎),在中情局总部给他安排了新的位置。

1961年1月,他一到华盛顿就立即被解雇了,长达数年的,对其深人细致的调查工作也随之展开。

失业以后的奥尔洛夫(萨莎)依然与他在美国的克格勃新上司,苏联驻华盛顿情报站行动官员谢瓦斯特亚诺夫接上了头。

克格勃利用在美的关系帮助下,奥尔洛夫(萨莎)找了一份卡车司机的工作,而以后几年里中央情报局或联邦调查局对其的调查也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

1964年,奥尔洛夫(萨莎)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一家画廊,而这笔钱有很大一部分是克格勃支持的。画廊开张的时候,奥尔洛夫(萨莎)开始相信他的案子永远也不会查清楚了。

1965年春,当联邦调查局侦探出现在他家门口时,他的自信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FBI探员们在他家搜查了几天,盘问了他妻子,并传唤他去接受了测谎检查。

虽然,FBI还是一无所获,但奥尔洛夫(萨莎)心理压力日趋增大。在联邦调查局严密监视下,奥尔洛夫(萨莎)还是想法与克格勃取得了联系。

某日,他从后门溜进了位于前苏联驻美大使馆。

经莫斯科同意,华盛顿情报站为他设计了一个潜逃计划。

克格勃曾尝到阿贝尔被东西方阵营都树为特工大师,以及他的美国律师为他撰写的动人回忆录的甜头。基于此,克格勃也曾试图把奥尔洛夫(萨莎)的潜逃也演变成一次引起轰动的惊人之举。中心计划在莫斯科召开记者招待会,会上奥尔洛夫(萨莎)将以一位二战期间在德军东部战线后方进行过英勇斗争、后来打入了中央情报局的克格勃特工的光辉形象出现。然后奥尔洛夫(萨莎)会出版他的自传,这样一来克格勃不仅可以炫耀自己、同时贬损前苏联的“主要对手”了。

然而,这个计划最后不得不取消。原因是奥尔洛夫(萨莎)的妻子坚决不同意带着两个年岁尚小的儿子去莫斯科,奥尔洛夫(萨莎)只好在华盛顿苦苦坚持着。

联邦调查局从未放弃调查他的案子,但是他们抓不到他的任何把柄,他们的调查证据如同像中央情报局对其的调查一样是,建立在错误的判断之上。

1961年12月,克格勃的阿纳托利.戈利岑少校叛变后曾透露过一些能够证实中央情报局对奥尔洛夫(萨莎)的怀疑的线索。戈利岑称,克格勃在德国和西柏林启用了一个真实姓氏以“K ”开头的间谍,在这一点上他是对的,但戈利岑还称这个间谍的代号是“萨沙”,在这一点上戈利岑犯了错误。

而根据这个线索,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都错误地认为亚历山大.科帕茨基,后改名伊戈尔.奥尔洛夫就是间谍“萨莎”。但是解密后的奥尔洛夫克格勃档案显示,他曾使用过欧文、赫伯特、理查德等几个代号,却从来没使用过“萨莎”这个代号。

1982年,奥尔洛夫去世。而之前的岁月里,他仍然是克格勃的特工,依靠着过去在情报界的老关系,仍然能获取各种信息。

奥尔洛夫的故事曾在七八十年代,被泄露给媒体,又成为一段谍战史上扑朔迷离的传奇。CIA和FBI对其二十多年的监视和调查,终无所得。其真正身份,在前苏联解体后,才在部分解密的克格勃档案中予以证实。

1992年,在奥尔洛夫去世10年后,他妻子经营的奥尔洛夫画廊仍然被一份华盛顿旅游指南描述成“间谍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