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 爸妈应该这样去做

文 / 孕婴宝典
2017-07-02 20:11

孩子遭遇挫折时,最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成因复杂,包括遗传、生理因素(例如长牙)、心理障碍、环境因素(例如体罚)、不当模仿等。

研究也发现,高攻击性儿童的同理心较差,敌意归因较高。培养同理心可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以仁慈良善待人,有效减少攻击行为。

孩子一出现打人、咬人等攻击行为时,父母要及时介入,用温柔而坚决的态度告诉孩子,攻击行为是不对的。接着,帮助孩子分辨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触动了他的情绪?是别人粗暴的行为,还是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造成的挫折感?跟孩子讨论,除了用身体动作表达愤怒之外,还可以怎么做?例如:他是不是可以用说的方式告诉别人,他觉得这样不公平。

幼儿在强烈情绪驱使下,手脚有时会比大脑先行动。除了跟孩子讨论如何表达之外,也要讨论替代方案:在还没意识到之前,手或脚已经伸出去了,这时孩子可以怎么办?例如:是不是可以往没有人的地方(空中)挥去,或是让手脚在半路转个弯?再让孩子慢慢改正手脚先出动的习惯。对于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说,示范并强化替代行为,效果尤其显著。

父母关注孩子造成的损害,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并鼓励孩子做出补偿的行为,都有助于孩子增进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父母可以这样问:如果今天换成朋友那样打你,会有什么感觉?你喜欢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吗?再协助孩子补偿过错,例如画张图送给对方表达歉意。

如果孩子选择使用非攻击方式表达挫折,父母要立即给予奖励,强化正向行为:我注意到你真的很生气,但是却能够使用言语传达给朋友,我为你感到很开心!

针对持续表现攻击行为的孩子,父母需要设定行为后果,暂停法是有效中断孩子攻击行为的措施。

积极的暂停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冷静时间,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诉孩子,需要冷静下来时,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静角落或安静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逻辑后果,可中断孩子攻击或破坏行为,但无法鼓励孩子做不喜欢的事。重点是,每次只能锁定一、两种屡次发生的问题行为。孩子一违反规矩,就要立刻使用。暂停时间长短和年龄相关,以一岁一分钟为原则,执行时,需要闹钟或厨房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