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11看大健康消费新趋势,中医馆应该如何跟进?

文 / 健康你知
2021-11-17 00:09

今年双11已经落下帷幕,天猫、京东成交额再破记录,分别实现5403亿元和3491亿元的销售总额。

对于医疗行业从业者,最关注的肯定是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情况,这可能预示着健康消费新趋势。

2021年天猫双11医药健康产品相关数据

1、同仁堂、小仙炖、燕之屋等14家品牌销售额破亿,入驻天猫一年多的祖医堂成交一千多万,同比增长70%。

2、食疗滋补营养类的商品同比增长300%。老金磨方的黑芝麻丸、小仙炖的鲜炖燕窝、正官庄红参液成为今年天猫滋补品的热销前三。

3、相较于去年天猫双11,今年中药下单人数同比增长近4倍,其中,80后90后人群占到近6成。

最让人震惊的是健康袋泡茶品牌茶里双11销量上升到整个茶叶品类的第二名,销售额破亿,说明大众对健康养生茶的认同在快速超越传统茶叶,中医健康养生产品市场空间越来越广阔。

2021年京东双11医药健康产品相关数据

1、运动营养保健品同比增长410%,零食化滋补新品同比增长340%,益生菌类保健品同比增长310%,消化类用药同比增长240%,藏红花同比增长160%,枸杞同比增长150%。

2、京东家医服务包订单量同比增长630%,Apple Watch款健康计划定制服务包订单量环比增长630%,京东家医睡眠改善服务成交额环比增长300%,京东健康中医院问诊单量同比增长280%。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大众线上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消费习惯已经培养起来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必将全面崛起,并实现流量卡位和垄断。

中医馆如果再不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运营策略,必将遭遇流量卡脖子的问题,沦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附庸。

一、打造新业务样板实现引领效应

这些年来,中医馆养成了“疗效为王”的市场竞争观,一直活在医生驱动流量的“假业务模式”里,造成“个体户”思想的恣意蔓延,盲目排斥市场和资本化,已经完全跟不上市场发展节奏和客户需求变化,无力进行技术、服务升级和产业延伸,极度缺乏引流能力。

以上问题,中医馆在短时间内基本上也解决不了,最好是由外而内进行突围,即用新的团队运作新的诊疗服务项目和健康产品来打造样板,实现引领效应。

新诊疗项目切入口一定要小而精准,最好是大家没重视没强势品牌的细分市场,降低风险。

如针对口臭问题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通过线上线下运营,快速引流,实现市场覆盖和品牌打造。

二、诊疗项目往产品化方向转型

诊疗项目产品化,简单地说,就是把复杂的、不确定的诊疗服务进行拆解、分类,把能标准和固化的服务流程、治疗方案、产品抽离出来,进行重新组合和定价,形成不同的诊疗产品和服务包,把不能标准化的环节按个性化处理。

诊疗项目产品化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实现电商化销售,降低客户选择、交易和信任成本,提前抢占流量。

如果我们医馆还停留在“一人一方”模糊、不确定性的中医诊疗成交模式里,既失去了线上的销售机会,也不符合客户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新要求——服务内容明确、价格透明、交易简单。

苏州XX科技公司,主要做儿童长高项目,他们就把一站式儿童身高解决方案进行拆解,实现了产品化和电商化,天天在抖音上通过内容吸粉引流和直播销售。

如定价为299元的儿童长高营,主要包含的产品和服务有:

提供儿童健康分析评测;送258元消化酶一盒;提供儿童身高指导社群学习交流;享受蝌蚪博士特聘专家直播,在线辅导;31节儿童长高、脾胃改善、过敏和免疫提升等专业课程。

诊疗服务产品化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实现诊疗跟市场的高效对接。根据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差异化定位,合理的设计引流产品、利润产品和形象产品等,形成产品矩阵。不同的产品扮演不同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共同实现产品销量最大化。

如引流产品以超高性价比冲击市场带来流量;利润产品通过合理的定价实现稳定的销量贡献利润;形象产品主要展现技术和服务的高品质来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客户信任感。

三、全力进入中医健康产品市场

双11中医传统养生滋补品的销售情况,已经充分说明,中医新健康产品正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加上国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牌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掀起了国潮品牌的爆发式生长,为中医馆做健康产品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鉴模板。

可以说,目前是中医馆进入中医健康产品领域的最佳时机,建议大家不错失这样的机会。

当然,现在做中医健康产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拿个医生的方子简单地做做加减,随便搞点茶包、足浴包、膏方等放在医馆销售,最后搞得要死不活,成为鸡肋。

首先,要成立中医健康产品研发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扎扎实实地把中医健康产品研发做深做透做新,做真正有技术含量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品类。

其次,组建一支懂中医、懂营养、懂现代医学的跨界复合型研发团队,避免陷入全中医思维的产品开发陷阱和局限,必须把产品配方和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上。

再次,要把中医健康产品和医馆诊疗业务结合起来,多渠道运营,实现诊疗市场和健康市场的双向导流和反哺,诊疗为产品提供技术研发和信任背书,产品为诊疗业务提供客户触达、培育和引流。

以往,中医馆在流量获取方面基本上依赖医生,虽然简单高效,但也造成了中医馆运营、创新能力薄弱的困局。面对当前中医健康消费新机会,我们必须大胆尝试,探索出“产品、流量、变现”一体化的运营策略,才有可能在巨头林立的竞争环境里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