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葶苈子

文 / 健康科普知多少
2021-09-23 00:14

一、典籍摘要

1、《本草便读》:“功专苦降,气属辛寒。泻肺气以行痰,水满上焦喘可愈,利二肠而治咳,热从下导胀能消。”

2、《本草崇原》:“气味辛寒,无毒。主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3、《本草从新》:“辛苦大寒,性急,大能下气,行膀胱水。肺中水气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积聚症结,伏留热气,消肿除痰,止嗽定喘,通经利便。”

4、《本草经解》:“气寒,味辛,无毒。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5、《本草择要纲目》:“通利水道,疗肺壅上气,止喘促,除胸中痰饮。但葶苈属火。性急善下。与大黄同功。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

6、《得配本草》:“辛、苦,大寒。入手太阴,兼足太阳经气分。大泄阳分之气闭,下泻膀胱之留热。膈中痰饮喘促,得此能疗。肺中水气 急,非此不除。得大枣,治肺壅,不伤胃。配防己,治阳水暴肿。”

7、《药鉴》:“气大寒,味苦辛,沉也,阴中阴也。无毒。有甘苦二种。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迟缓,要服之即愈。痰饮咳不能休,用之立痊。主症瘕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

8、《药笼小品》:“辛苦大寒。能泻肺中水气,从膀胱出,止嗽除痰定喘。”

9、《冯氏锦囊秘录》:“葶苈子,行气走泄,消浮肿痰喘及咳,膀胱留热。凡肿壅上气,痰饮喘促,大降气病,通利水道之要药。虚者远之,以性甚急而善逐水,殊动真气也。”

10、《顾松园医镜》:“疏肺壅而除喘逆,利水道而消肿满。肺痈必求,痰饮亦宜。性峻走而不守,不可混用,虚人尤为大忌。”

11、《中药大辞典》:“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湿咳嗽,水肿胀满。”

12、《神农本草》:“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13、《名医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14、《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15、《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16、《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17、《本草纲目》:“通月经。”

18、《中华本草》:“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逐邪。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瘰疬结核”

19、《本草经集注》:“味辛、苦,寒、大寒,无毒。主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20、《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经。主水肿结气,膀胱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同糯米焙黄,去米用。”

21、《本草经解》:“气寒,味辛,无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炒用)”

22、《长沙药解》:“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破滞气而定喘,泻停水而宁嗽。”

23、《药性赋》:“其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24、《本草正》:“善逐水气,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葶苈能泄气闭,气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气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气虚者,不可轻用。”

25、《药性本草》:“行肺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实饮。”

26、《本草经百种录》:“.......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

27、《本草求真》:“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有肺中水气 ,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癥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证,无不当用此调。”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槲皮素、挥发油、亚油酸、亚麻酸、油脂、棕榈酸、硬脂酸、芥酸等。还含有生物碱。

2、作用:本品有强心、利尿、降血压、抑菌、抗肿瘤等作用,还有一定的抗抑郁、抗血小板聚集、抑菌等作用。

3、药理:播娘蒿、独行菜的种子醇提物,均表现强心作用,均使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两种葶苈子均需较大剂量才引起强心甙样的特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