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湿气大,眩晕发作中医有绝招,喝肉桂姜茶、温灸腹部祛寒湿

文 / 科技养生
2020-12-23 18:11
冬天气温下滑,许多人纷纷出现一起床,感觉头晕目眩,甚至天旋地转站不稳等不适症状。经过诊断为眩晕症,此为常见冬病,如果轻忽治疗,可能有导致中风的风险。中医对于眩晕症的调理治疗,会先评估眩晕是属于实证或虚证,再去判断归为风、火、痰、瘀、虚的哪一类型。冬季最常出现的眩晕是风寒型与寒湿型,其中对于寒湿型的治疗,除了温灸腹部,也推荐喝肉桂姜茶饮祛湿。

每到冬天,因眩晕症求诊的病患不少,分析原因可能是有的人在冬天吃进过多高热量食物,担心肥胖甩不掉,所以选择透过节制饮食,以控制体重。如果采用适当的控制饮食热量摄取方法,基本上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如果选择极端的节食方法减重,就有可能引发不良的状况发生,例如,经常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等现象。

此外,也有的人每遇到冬天气温下降,就容易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小心可能是「低血压」造成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中风或心肌梗塞等并发症。临床医学认为成人手臂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就可能有低血压的问题。低收缩压的主要征状包括头昏、耳鸣、脸色苍白及全身无力,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呕吐或昏厥,甚至癫痫等情况。

中医治疗眩晕从多面向切入,治标与调理体质同时兼顾

专家表示,门诊曾收治过1位中年男性,他在工作时常需要走动,越是忙碌时,眩晕越容易会发作。发作时服用西药可暂时缓解,但停药之后又会复发,前来就诊时,会先施以针灸,帮他将身体紊乱的气机先调顺,之后开立疏肝理气及通窍的药物。

冬季最常出现的眩晕是:风寒型与寒湿型。

经过服用一周后,病人眩晕的次数就从每天发作1次,变成一周发作1-2次,之后续服两个多月的中药,方向改为补脾益气,眩晕便未再发生,停药后也都维持稳定不再发作。由上述例子可知,中医对于眩晕,其实是可以从多种面向切入,并且有很多方式可以让治标与调理体质同时兼顾。

冬季最常出现的眩晕是:风寒型与寒湿型

中医是如何看待眩晕问题呢?根据古籍《黄帝内经》中便已经对于晕眩有多种描述及名称,像是「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等。现代中医临床会先评估其眩晕是实证或虚证,再去判断属于风、寒、火、痰、瘀、虚的哪一类型?

中医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冬季最常出现的眩晕是风寒型与寒湿型:

风寒型:

风寒型是由于冬天常吹冷风,可能出现在经常骑机车、在外奔波或是头颈部没有做好保暖的族群,寒主收引,使得头颈部的肌肉、血管收缩,气血无法上荣头面,导致眩晕发生。可能同时伴随着头痛、肩颈僵硬、流鼻水咳嗽等症状。

寒湿型:

寒湿型则是由于冬季下雨多,外界湿气高,对比春夏阳气较为减弱,若又喝水过量,或是过食精致淀粉与甜食,便可能导致体内水湿代谢速度变慢,进而让湿气影响清阳的升发,产生眩晕之症,同时还可能会有嗜睡、腹泻、皮肤湿疹等不适症状。

风寒型眩晕可饮用葱白姜粥,葱白和生姜皆属辛温,可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不仅材料取的容易,煮法也简单,适合在轻微受风寒尚未引发成眩晕的时期预防性食用。

两者治疗方式不同,风寒型需祛风散寒,可藉由针刺的方式迅速将风寒赶走,也可用汤药从内而外的调养。寒湿型则需温阳祛湿,可选用艾灸的方式去温脾肾之阳,以助湿气的排除。

风寒型治疗:

临床对于风寒型的眩晕,可针刺风池穴及风府穴,此二穴可祛风解表、清利头目,另外搭配荆防败毒散酌加葛根、桂枝等药物,可迅速解除风寒,活络头部气血。

食补方面则建议风寒型眩晕可饮用葱白姜粥,葱白和生姜皆属辛温,可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不仅材料取的容易,煮法也简单,适合在轻微受风寒尚未引发成眩晕的时期预防性食用。

【葱白姜粥】:

材料:白米50g、切段葱白10g、生姜3-4片。

做法:先将生米浸泡500c.c.的清水半小时,倒入锅中大火煮,煮滚后转小火慢煮,不定时搅拌避免沾锅,煮至米心软后加入葱白与生姜,续煮10分钟,即可关火食用。

寒湿型眩晕则可试试冲泡肉桂姜茶饮用,肉桂温阳,配合生姜可温散水气,达到温阳利湿的作用,除了止晕以外,还能止泻止呕,迅速温暖身体及四肢。

寒湿型治疗:

对于寒湿型的治疗,则是多会开立真武汤类的方剂,搭配温灸腹部,选用具有温阳效果的气海穴、关元穴以及能够代谢水湿的天枢穴、水分穴,可补足阳气,向上温煦头部,改善因寒湿而凝滞的气血循环。

寒湿型眩晕则可试试冲泡肉桂姜茶饮用,肉桂温阳,配合生姜可温散水气,达到温阳利湿的作用,除了止晕以外,还能止泻止呕,迅速温暖身体及四肢。

【肉桂姜茶饮】:

材料:红茶茶包一包、肉桂粉1-2匙、生姜丝适量。

做法:将冲泡好的红茶加入肉桂粉后搅拌,再放入姜丝焖热3-5分钟后即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