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盛自汗,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李东垣的一方,是法外之法

文 / 健康乐盛会
2020-11-15 09:20

调卫汤,出自《脾胃论》,具有益气固表,祛湿通络的功效。主治湿盛自汗,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临床上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表虚自汗。阳明病湿胜自汗,汗多则卫外的阳气弱,肌表虚疏,抵抗力差,不堪外寒的侵袭,容易感冒。汗证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战汗、黄汗等。此方针对湿盛自汗而设。

上面说到了卫气虚弱,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卫气,卫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温煦肌肤、充实腠理、控制汗孔开合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明确指出卫气属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灵枢·营卫生会》具体描述了卫气的化生过程:“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饮食物入口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传导至小肠、大肠,在脾气运化下化为水谷精微。原始卫气从肾阳而出,在少阳之气的鼓动下,以三焦为通路,在中焦得水谷精微充养,经上焦肺的宣发而循行于肌表、骨表,实现其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等功能。《灵枢·师传》载:“脾者,主为卫”。即脾所主肌肉之表,正是卫气分布运行之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称“卫气”为“胃气”的别称。

李东垣根据《内经》阐述湿胜自汗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为热中,终传寒中’的关系,脾与胃相为表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湿胜有内外两个诱因:外因是由于劳倦汗多,寒湿雨水的侵凌,所谓‘阴滋其湿’,内因是由于劳倦汗多亡阳,变阳明热中为太阴寒中,致水湿内聚,所谓‘湿若中水’,这种湿胜自汗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质内部的变化。所以治疗方法以调整机能为主,补卫气以固肌表,养津液以滋汗源,利小便以纠正汗多尿少之偏,虽说是终传寒中,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使清升浊降,扦止尿清,湿邪自去,此东垣法外之法。

调卫汤的原方组成为苏木 红花(各一分),猪苓(二分),麦门冬(三分),生地黄(三分),半夏(汤洗七次),生黄芩生甘草,当归梢(各五分),羌活(七分),麻黄根,黄芪(各一钱),五味子(七枚)。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方中黄芪、麻黄根实卫固表以止汗,且黄芪配羌活有补中益气祛风胜湿的作用;汗多耗液,用当归、生地补血养阴,并用苏木,红花活血行血则补而不滞,汗多伤津用麦冬;生甘草、五味子以复耗散的津液,并借以养胃进食,汗多必致尿少,用生黄芩以清水的上源,猪苓导水于膀胱,半夏分清浊于中焦,则决渎行而津液滋。湿去则风无所恋、汗出必自止。煎成热服以鼓舞胃气。

故《医方考》说:“风能胜湿,故用羌活;辛能燥湿,故用半夏;淡能渗湿,故用猪苓;湿伤气,黄耆,甘草、麦冬所以益气;湿伤血,苏木、红花、归梢所以消瘀;五味子、麻黄根,收汗液而固表虚;生地、黄芩、凉阴血而除湿热”。总之卫虚气弱,不能卫外而腠理不密,湿热之邪熏蒸体内津液,迫其外泄, 故多汗不止,此方剂为强中益卫除湿之剂,为卫虚自汗,各种风湿病的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