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三味药祛痰,替儿女尽孝
本文理论依据:《医方临证指南》、《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诗曰: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短短二十五个字,道尽了中国父母亲的爱子之心。
是啊,父母之恩,比天大,比海深,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报答清楚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是人文的医学,是包含温度的医学。在其中,你也能找到一个“孝”字。
比如说我接下来给你介绍的这张古方,就是一张包含了中华儿女孝心的古方。我们来看它的结构吧——
白芥子9克,紫苏子9克,莱菔子9克。三者捣碎,装入纱布包里面,煎汤频频服用,但是不要煎得太久,也不要久用。
这是一张古方子了。名字和来历,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就不介绍了。你把它的结构、功效记住就可以了。它能干啥呢?我给你举个例子。
有那么一回,我家一个亲属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老父亲(我该称呼其为舅爷)最近气管炎犯了,咳嗽,痰特别多,痰盂儿不一会儿就满了。有的时候真怕他咳不出来那么多,一口痰把自己给憋死了!而且,老人家食欲特别不好,总说自己吃不下饭。
我听了,忙问,痰什么颜色的?答曰白而黏。我让家人在光线自然的地方,用手机多角度拍摄舌象传过来,我看,基本属于舌苔白腻。
我说,这样吧,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小办法来治标,但是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感觉好受以后,要去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不能耽搁。
我说的什么办法?就是前面所说的白芥子、紫苏子和莱菔子连用。用药后第二天的晚上,亲属反馈说,老人感觉好多了,痰少了,能上来气儿了,胸口不那么闷了。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了,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三味药调治的,就是痰壅、气逆、食滞之症。
这样的症候,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身上,特别常见。这些老人的特点,一个是脾虚,食欲不振,吃不下饭,感觉胃、心口窝那个地方发胀,同时还咳嗽、痰多,痰色白而黏。舌苔是白腻的。脾虚,必然生痰。因为他运化之能不强啊。痰多,容易壅滞在肺里,形成咳喘多痰。脾虚生的痰,为什么容易侵犯到肺里啊?很简单。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脾是母脏,肺是子脏,这叫做“母病及子”,也就是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这时候怎么办啊?莱菔子消食,恢复脾之健运。白芥子温肺化痰,苏子降气消痰。这是科学的配伍。但是,此法毕竟健脾之力弱,属于急则治标的方法,故而只能应一时之需,而且不宜久用。
但尽管如此,此法简单、易操作,算得上急天下老人之所急,替儿女尽孝,故而是一张充满了温度的古方。
好了。关于这方面的科普,我就写这么多。希望我的文字,能帮助您多了解一些中医的文化知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