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症状针灸治疗——中风
(一)诊断
1.西医诊断要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根据患者局灶性、短暂性及反复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出现的典型临床症状符合某血管支配区,历时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超过24小时,不留任何后遗症,CT或MRI检查正常等。
(2)脑梗死: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做CT检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提出)
(3)脑出血: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剧烈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CT检查可以确诊。
(4)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出现脑膜刺激征,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可伴一过性意识障碍。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及脑池、脑室积血,CSF均匀血性,颅内压增高,DSA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2.中医诊断要点
(1)中医命名:
中风、卒中。
(2)中医诊断标准
1)主症:
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
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3)辨证要点
1)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病理过程,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本病的形成,主要在内脏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房劳等,遂使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瘀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中风。病属本虚标实。
2)证型分析:
根据本病的病机、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分为两大证型:中经络和中脏腑。
① 中经络
a.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b.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平素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② 中脏腑
a.闭证:闭证多缘于肝阳上亢,阳升风动,气血上逆,夹痰火上蒙清窍,其证属实,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阳闭:伴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阴闭:伴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b.脱证:真气衰微,无阳暴脱者为脱证,其证属虚,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③ 后遗症:
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
(二)针灸处方
1.中经络
(1)主穴:
肩 、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冲阳、昆仑。
(2)方义:
风属阳邪,风病多侵犯阳经,故治疗本证以手足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有调节脾胃的功能,阳明气血通畅,正气旺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故治疗时以三阳经中的阳明经穴为主,配以其他阳经腧穴,以加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3)配穴: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血海;肘部拘挛加曲泽、尺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加曲泉、阴谷;踝部拘挛加太溪、照海;手指拘挛加八邪、后溪透劳宫;语言謇涩加廉泉、通里;头痛头晕加风池、太冲;烦躁加内关、大陵;耳鸣目眩加太溪;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
(4)操作:
初期单刺患侧,病久则刺灸双侧,初期宜泻,病久宜补。
2.中脏腑
(1)闭证
1)主穴:
水沟、内关、风府。
2)方义:
水沟调节督脉。内关开窍调神,使心神复
明。风府通调督脉,振奋阳气,转复神机。
3)配穴:
阳闭加十宣放血。阴闭加涌泉。
(2)脱证
1)主穴:
关元、神阙(隔盐灸)。
2)方义:
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三焦原气所出,系命门真阳;神阙位于脐中,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用大艾炷同时重灸二穴,以回阳固脱。
3)配穴:
汗出不止加阴郄、足三里;虚阳浮越加肾俞、涌泉。
(三)经验处方
1.承淡安
(1)中经络:
合谷针入3~4分,留捻2分钟。曲池针入5分,留捻2分钟。阳辅针入3分,留捻2分钟。阳陵泉针入5分,留捻3分钟。内庭针入2~3分,留捻2分钟。风府针入3分,留捻2分钟。肝俞针入3分,留捻2分钟。
(2)中血脉:
口眼歪斜:地仓、颊车、水沟、合谷、间使。半身不遂:百会、曲池、肩 、手三里、昆
仑、绝骨、阳陵泉、足三里、肝俞。手拘挛或麻木:手三里、肩、曲池、曲泽、间使、后溪、合谷。足拘挛或麻木:行间、丘墟、昆仑、阳辅、阳陵泉、足三里。
(3)中脏腑:
口噤不开:颊车、百会、水沟灸法。痰涎上壅:关元、气海、百会灸法。不语,不知疼痛:神道灸100~300壮。
(4)类中风:
按照“中脏腑”施治。
2.杨甲三
(1)中络:
颊车、地仓、太阳、迎香均取患侧(口角右歪患侧为左,口角左歪患侧为右),内庭、合谷取双侧。眼睑不能闭合加申脉、睛明。耳后痛加翳风、液门。头项强痛加天柱、后溪。久延不愈加灸面部及患侧足三里。
(2)中经:
肩 、曲池、环跳、阳陵泉、悬钟取患侧;合谷、足三里取双侧。气虚者加气海。疼痛者加阿是穴。拘急者加承山、尺泽。肢端肿加太白。痿软加悬钟。
(3)中腑:
百会、风府、大陵、太冲、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大便秘结加支沟、照海。牙关紧闭加
颊车、下关。闭证加十宣、水沟。
(4)中脏:
阴亏火亢者用涌泉、关元、劳宫、百会、合谷、太冲。关元加灸用补法,其他泻法。阳虚痰盛者用风府、百会、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列缺、大陵。针以脉起为度,脱证加灸神阙(隔盐灸),以汗收肢温为度。
3.王乐亭
(1)闭证:
先用锋针刺百会;手井穴或十宣穴点刺出血;后用毫针刺水沟、风府、颊车、合谷、太冲、丰隆、劳宫,均用泻法。
(2)脱证:
先用炒盐填平神阙穴并施灸,然后再灸气海、关元穴,以上二穴均用大艾炷,以肢温脉现为度。
(3)半身不遂:
肩、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昆仑、太冲,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4)口眼歪斜:
大椎、风池、翳风、地仓透颊车、迎香、曲池、合谷、太冲,针未歪之面侧。
4.陆瘦燕
(1)闭证:
水沟、百会、十宣、颊车、承浆。
(2)脱证:
灸气海、关元、中极、神阙等穴。
(3)半身不遂:
风池、丰隆、行间、太溪、足三里、涌泉、环跳、阳陵泉、侠溪、肩、曲池、合谷。涌泉用雷火针灸10分钟。
5.石学敏
(1)中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刺灸方法:内关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三阴交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泻法;尺泽、委中直刺,泻法。其余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中脏腑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刺灸方法: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神阙用隔盐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6.贺普仁
(1)四神聪、百会放血(仅用于急性期),
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中脘、天枢、丰隆。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者隔盐灸神阙。
(2)急性期除气虚血瘀型外均用贺氏火针强通法,百会、四神聪、金津、玉液。十宣、十二井穴放血,均采用三棱针速刺法。曲泽、委中采用三棱针缓刺法。余穴用毫针刺,穴取患侧为主,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
(3)恢复期、后遗症期诸穴以细火针点刺,之后毫针留针治疗。穴取患侧为主,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
(四)其他疗法
1.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3.眼针
治中风偏瘫取上、下焦区穴,可使患侧肢体逐渐恢复自主运动。
4.刺血
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太阳、曲泽刺出血;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者,刺太阳、曲泽、委中、中渚出血;脑栓塞刺太阳、曲泽、解溪出血。以上诸穴每穴出血量5~15ml,多者可达30ml。
5.穴位埋线
治偏瘫取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承山、三阴交,每次选取1~3个穴位,埋羊肠线,1个月一次。本法主要用于中风后遗症患者。
6.耳针
多选肾上腺、心、肝、脑干、皮质下、神门等穴位。虚证多埋针,实证则强刺激。
7.推拿
适用于中风病卒中期和后遗症期的半身不遂。手法可用推、拿、、揉、擦、捻、搓。取穴有风池、肩井、肩、天井、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部位: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侧为重点。
8.刮痧
对中经络的患者,可取夹脊穴、膀胱经及四肢诸阳经所过之处进行刮痧治疗,以舒畅气血,对血压偏高者可加取桥弓穴(翳风穴后下行至缺盆)及足底(以涌泉为主)。
(五)提示
1.功能锻炼 包括肌力、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及日常功能训练。
2.肢体训练 急性期即应把病人的肢体置于功能位,并定期翻身,做被动运动。随着恢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训练。语言训练,应当鼓励病人讲话,按照语言发育的顺序依次耐心地练习,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唇角流涎者,应每日坚持鼓腮、示齿等动作,并自我或由他人按摩患侧面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