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如何?

文 / 青年中医李铎
2019-01-28 17:24
《天星十二六治杂病歌》,以歌诀形式介绍了十二个常用穴的临床应用,为学习针灸者所欢迎。歌诀在列举了十二穴名称之后,有这样两句:“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这“担”和“截”是什么意思呢?
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如何?

诸家的解释颇不一致。有的说“担”指补法,“截”指泻法;有的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有的说“担”指取双穴,“截”指取单穴。明汪机《针灸问对》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可取的。假如说“担”“截”指的是补泻法,则十二穴下有的已直接说明,如列缺穴条“若能明补泻,应手疾如拿”,不必再用含蓄的字眼。另一些解释,汪机也不赞同,说“法不经见,故诸家各以己意而释之也。”现在我们采取汪机的解释,原句的意思就是:应当取双穴的取双穴,应当取单穴的则取单穴。

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如何?

关于“担”、“截”,在《拦江赋》中也反复提到。赋的开头说:“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列举了八脉八穴的配伍运用。此后又有说:“公孙、照海一同行,再用内关施绝法。”从这些用词可以了解,“截”可以作“绝”,又可写作“拦”(为了押韵)。说明“截”有截半、截止、阻拦的含义、(《拦江赋》的“拦”也含有这一意思,《针灸大成》误作“兰”,原来《针灸聚英》引自凌汉章所编集的针灸书写作“拦”为是);“担”是桃担、双挑的意思。这是形象地把取双穴称做“担”,取单穴称做“截”。

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如何?

担截配穴,主要是就四肢部的穴位而言,天星十二穴和八脉八穴都是位于四肢,绝大部分是在肘膝以下,其中只有环跳一穴位置较高。这些穴位都是四肢部的常用穴,对头身部病症的远道取穴应用很广。担截配穴,也可说是对远道取穴法的配伍应用作出分析。从《拦江赋》的叙述可知,四肢穴的应用,既可取单侧一穴(截),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上下结合起来又有上担下截、下担上截等法。如心胸痛,取双侧的内关是担法;小腹痛,取单侧的公孙,是截法。又如心胸痛,既取双侧内关,又取单侧公孙,则是上担下截法;相反,腹痛取双侧公孙,又取单侧内关,则是下担上截法。一般以主要的一端用“担”,另一端用“截”。如病在脐上者用上担下截法,病在脐下者,用下担上截法。担截法具体可分为八种,举例如下:

(1)上截法:如牙齿痛,取单侧合谷;

(2)上担法:如胸闷,取双侧内关;

(3)下截法:如腿痛,取单侧环跳;

(4)下担法:如腹泻,取双侧足三里;

(5)上担下截法:如胃痛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

(6)上截下担法:如腹痛,取单侧内关、双侧公孙;

(7)上截下截法:如胁痛,取单侧外关、阳陵泉;

(8)上担下担法:如胃痛,取双侧内关、足三里。

针灸的“担截法”,临床意义如何?

“担”,一般是左右两经同取,在上下肢同取单穴时,可称作“上截下截”,又可把它看作是另一种“担”法,即上下同担,这多数是手足同名经同取左右同担、上下同担,都是以同经或同名经为根据,这也是《拦江赋》所说的“皆在本经担与截”。

由上述可知,担截法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对四肢常用穴的灵活运用,使之能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和直捷作用的一种配穴理论。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