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真有那么多吗?这锅,我可背不起(上)

文 / 心育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2021-04-27 18:26

上个周,外地的老姑到我家小住了几天,老姑要去拜会多年未见的老友,便开车送了过去,“老友”姓王,70多岁,也曾经是我的一位病人,一位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是,王老爷子此时的状态,比起13年前,简直是天壤之别,笔者今天的博文就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说起。

“腰椎间盘突出”未必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8年,王老爷子刚退休不久,常年的矿山工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为是回忆性病例,具体影像资料并未保存,只记得是一个巨大间盘突出,加上严重腰痛伴下肢麻痛,完全符合手术指征,多家医院的一致态度是手术,13年前,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并未开展,开放手术的创伤及风险让患者望而却步,“先保守治疗看看”,老爷子抱着一丝希望住进我们医院。当时患者的状态笔者历历在目:严重腰痛伴下肢麻痛,翻身起床困难,到卫生间需要拿一个塑料椅子,挪三步坐一下。笔者当时的治疗方法在之前的博文中也多有涉及,硬膜外神经阻滞疗法消除椎管内无菌性炎证;小针刀治疗松解椎周软组织,纠正整体动态平衡失调;针灸治疗舒缓经筋,活血通络;中药内服理气活血,通经止痛。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后来定居于威海华夏城,还时不时的开荒种点菜,而这次相见,距离上次发病已经超过13年,王老爷子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几乎可以用痊愈来描述。本来打算还要陪老姑到文登办点事,但老爷子夫妇几乎是将我赶走了,“这点小事,就不麻烦年轻人了,逛一天,我这腰腿也没事的。”

类似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还有很多,例不厌多,笔者再回忆性记录两例10几年以前的病例。

病例二,女性,三十多岁,老家一位云南籍的小媳妇,因腰痛伴下肢麻痛症状,加上影像学提示的“腰椎间盘突出”,经当地医院收治入院欲行手术治疗,这个小媳妇可真是个“传奇”,已经到了手术台上,却突然想起了我,愣是不做手术了,哭着喊着办理了出院,让老公背着找到了我。当时我也就是一30出头的小大夫,而且在基层医院,接诊这样的病人,真可谓是“压力山大”,但是,就是依靠综合性的保守疗法,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出院后的小媳妇,上山下河,农村的活儿一样不落,还开着商店,甚至还从事着收白菜、收花生的体力活,10几年过去了,这位手术台上逃出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然健康的生活着。

病例三,笔者一位远房亲戚,男性,30多岁,生活很是不幸,媳妇脑出血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还有一位时年8岁的女儿,可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又换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俗话说,“牙痛长,腿痛短”,老话一点也没有错,患者除了严重的腰痛,疼痛的患侧下肢比对侧短了一大截儿,我们医院门诊的小台阶,患者是一阶一阶的爬上去的,“去的医院都说要做手术,但是这手术我是真做不得啊,经济吃不起是一方面,万一出点什么意外,这家可真是完了”,接诊这样的病人,对于当年年轻的我,一是感动于患者的信任,二是无形的压力,硬着头皮治吧,针、药、手法,虽然多少还有点残留症状,病人最终还是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出院后,患者一直在船厂打工,海边的朋友都清楚,船厂工作,体力很大,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患者还是能够应付下来,他的健康也是一家人的希望,如今女儿长大了,妻子也能够照顾自己了,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上面三个病例,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病例记录,顶多算是几个医案故事罢了,但是就是这样的医案故事,在笔者的从业经历中,很多很多,倒并不是标榜笔者的医术有多高,只是想说,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可并不全是“椎间盘突出症”,即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也未必就是唯一病因,虽然顶着“腰中之妖王”的名讳,但“腰椎间盘突出症”这锅,真心不该让椎间盘独自来背。上面三个病例,笔者并未动椎间盘,但是却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缘由,我们下回探讨,先接着讲故事。

曾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代。

在医学发展史上,是谁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诊断名词呢?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医学领域中是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概念和名称的,但当时的医生已经普遍观察到大量存在腰椎神经根受压迫并产生下肢神经症状的病例,不少病人被直接拉上手术台,发现在腰椎神经根出口的位置存在明确的“致压物”,将致压物切除后,很多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而这种“致压物”,被认为是发生于椎间隙的“骨软骨瘤”或“内生软骨瘤”。

1932年,Barr是美国波士顿Fenway医院的实习医生,Mixter是Barr的带教老师,同时也是麻省总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这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进入手术室,为一名“腰椎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内生软骨瘤”。但是,Barr不同于普通的实习医生,他提出将手术摘除的“内生软骨瘤”与正常椎间盘组织进行病理比较,Mixter同意了这一要求。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病理结果显示两者结构完全相同。他们继续对麻省总医院以往20余类似病例所取病理组织进行了重新认定,结果发现当初所有被诊断为“内生软骨瘤”的病理组织其实均为椎间盘组织。之后的事情应该是让所有医生都羡慕和向往的:1934年,Mixter和Barr联合署名,在著名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累及椎管的椎间盘破裂》的论文,实习生Barr也在两年后,因其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的突破性贡献,破格提升为副教授。Mixter和Barr的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狂热研究,随着临床及基础研究不断深入,随后几十年,一个属于骨科的“椎间盘时代”开启了。

“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腰椎间盘妖王角色的扮演,却徒增了几分悲凉与无奈。自从有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诊断,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将“腰痛”加"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画上了连线,甚至画上了等线。再之后,由于X光、CT、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先后出现,给骨科医生们装了一双透视眼,更能够直观准确地判断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和程度,虽然影像技术是诊断的利器,但也让医生们变得更加“懒惰”。病人因为腰腿痛到门诊就诊,很多医生不去详细问诊,也不去做基本的查体,检查单一开,结果报告一出:“腰椎间盘突出”,再加上“腰痛”、“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就算坐实了。于是乎,临床中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多,腰痛是椎间盘突出,腿痛是椎间盘突出,关键还有影像学的“神助攻”,椎间盘成了比窦娥还冤枉的“妖王”、“背锅侠”。更悲催的是,“摘”,似乎成了过去几十年所谓的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二手段,接下来的事情,自不必多言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真的有那么多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真的有那么多吗?首先笔者是坚决反对的。在笔者的科普博文中,曾多次列举病例验证,所谓的“腰痛”加“坐骨神经痛”加影像学提示的“腰椎间盘突出”,未必就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从笔者有限的治疗经验来看,即便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也不是唯一的治疗点,甚至根本不用动椎间盘,也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虽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名词,但是中医治疗了上千年,治好了无数的腰痛病,中医人没有去动椎间盘,没有哪根针是扎在椎间盘上的,也没有人把突出的椎间盘给按了回去。

除了中医人,很多西医的手术医生也常在执业生涯的晚期反省“椎间盘手术的“合理性。中国软组织外科学之父------宣蛰人,他研究发现,椎间盘摘除手术很多存在着近期疗效不甚理想,远期疗效极不理想,术后残余痛无法解除,术后综合征比例甚高等情况,而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症状体征严重不符,因此认为椎间盘突出95%以上与腰腿痛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椎间盘突出致痛理论受到极大怀疑和挑战,最终形成和创立的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颠覆了西方医学近百年的指导理论,推翻了“椎间盘突出症王朝”,否定了百余种阴差阳错的诊断。但是,在与手术派的医生们沟通中,更多的仍是不屑和轻视,“椎间盘突出才是真正的病因”,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腰痛缠绵难愈爱反复,必是腰中有妖在作妖之捉妖记(十七)------“腰椎间盘突出症”真有那么多吗?这锅,我可背不起(中)。我们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