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不是水,内外因形成一身湿气,三个小方法祛湿又健脾!

文 / 健康生活小达人
2018-03-09 15:15

湿气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湿气不除,百病丛生。那么,湿气到底是怎么来的?又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排出体外呢?

湿气不是水,也不是水汽,而是像鼻涕一样黏黏的东西!

湿气“喜欢”存在骨缝关节处,体内的湿气是各种各样病症的源头。湿气从来不会孤军奋战,它总是与别的物质狼狈为奸,湿气遇寒为湿寒,遇热为湿热,遇风为风湿,还有署湿、痰湿,所以认识湿气判断自己体内的湿气很重要。

为什么会有湿气?

1、内在原因: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出现异常,水湿运化就会受阻,自然就形成了湿。

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暴饮暴食、三餐不定、过油过咸等等这些都在伤害肠胃,长久下去就会使体内湿气堆积,影响健康。

2、外在原因:如果经常淋雨、穿半干衣服、头发不吹干、着凉、居住环境过于潮湿,这些都会让你染上湿邪。

湿气怎么排出体外?

人体的排湿排毒通道有:大小便、出汗、放屁、皮肤、呼吸排浊、女人加上月经和白带。

祛湿方法一:祛湿汤

眉豆苋菜田鸡汤

功效:祛湿热、健胃进食

材料:眉豆100克、苋菜500克、田鸡2~3只(约250克)、蒜头50克、生姜3片。

做法:眉豆洗净、稍浸泡;苋菜洗净;蒜头去衣;田鸡宰洗净,去皮、内脏,切块。苋菜和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750毫升(7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半小时,去渣留汤,放进眉豆、田鸡再煲1小时。

祛湿方法二:祛湿茶

蒲公英砂仁茶配方: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栀子(0.3g)

辅料:赤小豆(0.2g)、茯苓(0.2g)、砂仁(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陈皮(0.1g)、桔梗(0.1g)、荷叶(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消肿。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栀子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赤小豆: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我们平时说的红豆是指使用煮粥或者煮汤的普通红豆。从功效来说,红豆养心,赤小豆祛湿;从形状来说,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

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祛湿方法二:拍膝窝

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