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扎针灸,胃病为什么会配肺经穴位?经络循行和手法很重要

文 / 青春健康活力派
2020-10-11 10:39

针灸学是一个入门很容易,想成为针灸大师却需要狠下功夫。很多朋友在学习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以为记住了穴位定位和功效主治就可以熟练运用,却忽略了经络循行才是重点。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是个50岁的男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不适,到处求医,各种检查也做了一大堆都没有查出来什么结果,最后医生认为他是心理原因,开了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和抗焦虑的药物,服用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效果,相反,症状还越来越严重了。

后来又求助于中医,吃了几个月的中药也不见好转。后来,偶然间听说有个扎针灸的教授可以治疗这种情况,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来找到了这个教授。

教授是传统的针灸医生,对于《黄帝内经》烂熟于心,经络、条文信手拈来。只见他让患者仰卧位,取一根4寸的针灸针直刺入患者的承满穴,配合患者的呼吸进针,留针五分钟后,再取一个2寸的针刺入尺泽穴,捻转泻法,不用留针;接着教授再依次针刺患者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太冲穴。其中,中脘、足三里予捻转补法,太冲穴予泻法,留针30分钟。

他的选穴当中,中脘、足三里和太冲是没有疑问的,为什么会选择承满穴和尺泽穴呢?教授这样解释。

承满穴,什么叫承满,承满即盛满,胃盛得太满了,装不下了,所以会胀。这里面的满并不是因为吃得太多,而是气不走,气不去它该呆的位置,所以得用泻法去疏散气机,让气流动起来,这样胃就不会太胀了。承满穴就是这样一个穴位,随着患者是呼吸,以减少进针的疼痛,深刺至胃部,并不会损伤胃体。

选用尺泽,就是根据《内经》中肺经的循行有“还循胃口”这一说法。既然要使留滞胃中的气流走,就得疏通它的出路,即“胃口”,而肺经还循胃口,泻其合穴尺泽穴就是疏通胃中离经之气。

教授在谈笑间就背完了手太阴肺经的经络循行,治疗完毕,患者感觉胃部胀满轻松了三分之一。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熟记经络循行的重要性。其实,在针灸学习过程中,经络循行的地位是高于穴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穴位只是前人在这些通路上发现的一些特殊的点,并不能反映经气的延续性,这样就可以看出其实学好经络更重要。

比如,我们都知道足厥阴肝脉的穴位是分布在下肢内侧和侧胸部的,如果单纯的只去记忆穴位定位,那么你就不知道其实肝经是到达头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厥阴头痛是与足厥阴肝经相关的。如果你没有记忆肝经循行,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头顶痛取了肝经穴位。

针灸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础是关键,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在不断的感悟中进步神速。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我,欢迎点赞转发。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