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文 / 潍坊晕大夫于新军
2017-10-17 21:57
为数不少的患者带着颈椎影像学的片子来看眩晕门诊,这些片子上的表现无非是“椎间盘突出,压迫或未压迫颈髓”“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曲”“一侧椎动脉狭窄或未显影”,这些表现是眩晕症状的病因吗?不得不说“颈椎病导致颈性头晕或眩晕”在我国根深蒂固,不仅仅患者如此认为,很多非眩晕的专科医生也常常是这样思考的,特别是当患者主诉“我一转头就晕”的时候,很多患者和医生是这样思考的:转头后压迫椎动脉,大脑血流减少引起眩晕发作,事实是这样吗?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时可以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患者可以出现双下肢或四肢发硬、行走不稳,在压迫平面以下可能出现感觉障碍,严重者可能出现大小便障碍。医师体格检查时可以发现四肢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受累平面以下痛觉减退等表现,此时患者即使说“晕”主要与肢体发硬、行走不稳有关,是“不平衡”而不是有视物旋转的眩晕。椎间盘突出压迫颈神经根时,如果压迫前根,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压迫后根时先出现疼痛刺激症状,后出现麻木、感觉缺失等损毁症状。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曲对人体的具体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一个事实是一些没有明显不适的人,体检时颈椎片发现存在这样的表现,因此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曲可能仅仅是一个生理变异,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对比研究发现:20%的正常人群存在一侧椎动脉狭窄或缺如,而这些人没有任何的临床不适,特别是那些从椎动脉起始,到最后与另一侧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这中间椎动脉都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狭窄,而不是局部一个点的狭窄,可能仅仅只是先天变异。一侧椎动脉先天狭窄缺如,平时靠另一侧椎动脉血管供应,加上椎基底动脉和颈动脉间也存在交通支,是可以完全保证后循环的血液供应的。对这样的患者做磁共振血管成像,甚至做DSA检查,应该都没有太大的意义,有时非但没有找到眩晕疾病的原因,而且加重了医疗支出和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将医生和患者引入歧途。转颈后出现晕与椎动脉受压有关吗?有作者专门做了转颈后血流变化与是否发生晕之间关系的研究,作者惊奇地发现:转颈后出现晕的患者没有一例是出现脑血流量下降的,而出现血流下降的患者,临床表现不是晕,更多表现为视物模糊和意识水平下降。这提示转颈后的晕与血流无关,更多与转颈的同时刺激了前庭感受器相关,而且还应看到临床转颈出现的晕绝大部分患者即使头位不回到正中位也会消失,这样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前庭来源如耳石症、前庭阵发症。要想在转颈时不刺激到前庭感受器,最好的方法就是患者坐在可转动的椅子上,固定患者头部,转动躯干来实现转颈的目的,此时可基本排除前庭刺激。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如果真的是转颈后压迫一侧椎动脉,致使患者出现症状,这样的患者除了另一侧的椎动脉常常发育不全外,其椎基底动脉和颈动脉见得交通支也常常出了问题,那这样的患者该如何诊断呢?诊断极其严格,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头部正中位时血管显影正常;②转颈后血管造影确实看到,血流中断;③TCD检测椎动脉以后的血管如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在转颈前血流正常,转颈后血流中断,血流中断一直持续至头位恢复至正中位压迫解除时,血流恢复时比基础血流约有10%的增多;④强调与转颈、血流中断一致的临床症状:转颈前无症状,转颈后出现症状,症状一直持续至头位恢复至正中位,血流恢复时症状才消失;⑤强调临床症状除了晕,还应有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如意识下降、视物模糊、言语含糊、跌倒、肢体麻木等。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按照这样的诊断标准,美国8家中心连续收集3年共收集到210例患者,也就是每家中心一年也不到3例,从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病例实在属于罕见病例。作者从事眩晕工作10年,至今还未遇到一个满足以上条件的患者。
国内将颈椎病分为: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并认为根型和脊髓型无眩晕症状。曾认为椎动脉刺激后痉挛可引起眩晕,如果确实是这样,也必须符合上面提到的5项条件,但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即使结扎一侧椎动脉后动物也不出现眩晕症状,因此也渐渐抛弃这个观点,转而进入最后一个观点即交感型,认为颈椎不稳等因素导致局部交感受刺激随后引起血管收缩而出现眩晕症状,最终再次进入血管收缩、血流下降的解释通路。最后说明下国外没有这样的分类。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

最后我想说,头晕/眩晕颈椎病引起几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大家看了本文之后,希望改变传统观念,毕竟我们看病就诊要以发病率高的疾病为首先考虑。如果您还有疑问,请咨询!

颈椎片子/磁共振看到压迫,颈椎病真的和头晕/眩晕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