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打造“15分钟社区康复健身生活圈”,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动起来
坐在律动沙发上,调节适当的强度,身体也会跟着动起来,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徐汇区残奥选手赵美玲亲身体验了一把律动沙发的神奇。赵美玲是中国坐式女排队员,在今年的东京残奥会上夺得一枚银牌。在她看来,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止她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12月10日,以“汇爱你我行 助力冬奥会”为主题,徐汇区运动促进健康行动暨2021年残疾人体育节正式启动。在现场,赵美玲分享了自己的运动故事,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动起来。当天,徐汇区残联正式发布《智慧阳光康健苑建设指南》,探索构建残疾人康复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康复健身生活圈”。
残疾人也能成为“运动达人”
目前,徐汇区内有残疾人2.7万余人,其中肢体残疾有9000余人。科学运动是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徐汇区将建设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纳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融入城区公共服务体系,区内13个街镇全覆盖建成残疾人“家门口”的社区体育健身点,残疾人社区体育指导项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通过专业指导、手语等志愿者服务,扫清残疾人走进体育健身点的障碍,不断深化残疾人“康体结合”的服务模式。
从2018年开始,徐汇区残联每年举办残疾人体育节,引导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飞镖、抖空竹、地板冰壶等充满趣味的体育项目,受到残疾人群体的欢迎。考虑到残疾人有运动的需求,但体育项目选择面窄。2020年,徐汇区残联和尚体健康科技共同推出《“跃动徐汇”残疾人居家运动康复指导》,这也是全国首部针对残疾人居家运动的视频。视频涵盖拉伸训练、力量训练、功能训练、八段锦四个类别共32个动作。为了方便视障和听障人士使用,视频还配搭了无障碍手语解说和字幕旁白。视频一经推出,就在残疾人群体中获得良好的反响。
以残健融合为理念,打破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界限,拓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辐射性及覆盖面,徐汇区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已经达到52.34%。一位下肢残疾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在社区里就近锻炼减少了交通出行所受的影响,而且能够形成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小团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坚持锻炼。
让残疾人在运动场上体现自我价值。徐汇区残联还定期开展体育人才选拔培养和专项训练计划,根据运动项目、残疾类别,招募富有运动热情、有志参与体育竞技的残疾人,通过科学系统训练提高他们的体能及专项能力素质,储备徐汇区残疾人运动员人才梯队。今年的东京残奥会上,来自徐汇区的残奥运动员赵美玲、傅昕瀚、丁晓潮分别取得1银、1铜和1个第7名的骄人战绩。
为残疾人提供专属定制服务
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公共体育服务的权益,引导帮助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体育健身的专属定制和健康服务资源的融合共享。
运动促进健康,将健康关口前移。截至今年10月,徐汇区已经先后在康健街道、华泾镇、长桥街道建立残疾人康健苑。其中今年5月建成的长桥街道智慧阳光康健苑,是全市首家实现数字化转型、为残障人士提供运动健身、功能康复、社交娱乐等服务的空间。
家住长桥街道的程阿姨天生视力残疾,敏感的她一开始并不愿意来康健苑,工作人员多次打电话动员,才说服她来锻炼。运动健康师胡志红用真诚和专业的服务,让程阿姨彻底放下戒备。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后,程阿姨的腿部力量得到加强,跟姐妹们出门,她总是走在最前面。她说:“先要勇敢地走出来,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好。”
由徐汇区残联协同长桥街道、尚体健康科技共同打造的智慧阳光康健苑,以智慧化方式加强残疾人康健“前、中、后”全链条管理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场景应用,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服务等特色功能,让残疾人享受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感受城市温度与社会关爱。
随着《智慧阳光康健苑建设指南》的发布,“家门口”的智慧残疾人康复健身服务创新模式有望在全区得以复制。徐汇区残联理事长陈楠介绍,《指南》对选址、场地与建设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区残联将统筹规划“一体”推进,通过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邻里汇、智慧健康小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社区体育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嵌入智慧残疾人康复健身器材,统筹设计,一体推进,实现全民(残疾人)健身、健康服务全覆盖。
《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则》提出,打造“阳光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带动更多残疾人强健体魄,增设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运动场馆、健身点和健身设施,为残疾人在社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智慧阳光康健苑,通过数字赋能,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及专业化水平,实现便捷高效服务。集“数字、健身、健康、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阳光健身”新模式,有望成为建设健康上海的“徐汇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