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技击法【四条概念】深度解析(一) 三桥两肢
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三桥两肢
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在【《唐山大兄》李小龙技击法解析】一文中,由第三个概念引出。原文如下:
{概念三:身体部位的力量层面划分
躯干力量桥;
上肢力量桥、上肢力量;
下肢力量桥、下肢力量。
躯干:以脊柱为核心的人体部位,分为上体、腰腹部和骨盆,包括人体的全部内脏,是人体生命体征的保证,也是最薄弱部位,是在身体移动过程中重心所在;
躯干力量桥:即腰腹力量,也可以说是西方运动物理学中的核心力量(power house),是连接躯干 上体和下体的桥梁,保证腰腹部脊柱稳定,保护身体最薄弱环节的唯一力量。
上肢力量桥:即肩周肌群(肩胛骨周围肌群),是连接人体 手臂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上肢力量:即手臂的大臂、前臂、手掌力量。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包括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
下肢力量桥:主要是以髋关节为核心,控制髋部和下肢屈、伸、内收、外展的肌群,是连接人体 腿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下肢力量:即腿部的大腿、小腿、脚掌力量。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
可以概括为:三个力量桥+两个肢体力量。}
读过前门的文章,结合其他三个概念:等长收缩、关节锁&肌肉锁、惯性势 以及对李小龙技击法的解析,相信读者们会对这所谓的【三桥两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仍然模糊,或许还有点儿不知所云,甚至是觉得我在信口胡诌……
总而言之,我还是希望能尽我所能,对这一概念,进行一次深度解析。
下文分为两个部分:
其一,概念具化,围绕三桥两肢涉及到的肌肉组成进行说明;
其二,通过|生活健康|健身等身体基础强化活动|李小龙技击法为代表的功夫|三个层面对重要性 【三桥﹥两肢】 进行阐述。
其一,概念具化- 躯干力量桥:即腰腹力量。也可以说是西方运动物理学中的核心力量(power house、force at the core),是连接躯干 上体和下体的桥梁,保证腰腹部脊柱稳定,保护身体最薄弱环节的唯一力量。
涉及肌肉组成: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竖脊肌、腰方肌(顺序由外而内)。
这里首先要有一个词汇解惑:核心力量(power house)……
关于这个词,我们有太多的争论了,在健身的小伙伴中更是甚嚣尘上,让人迷惑,摸不着头脑。但这毫无意义。
看“核心力量”和括号里的“power house(力量房子、力量中转站)”,明显就能察觉到,这是一种非常浅显、表象并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翻译,毫无根据可言,形似而神非。
在西方运动物理学中,power house 很好理解,力量的中转站,因为它们的运动模式就是把人体分为上体和下体两个部分,腰腹在当中做力量传导,简单直观,表意明显,就像股四头肌有四个头就叫股四头肌、股二头肌有两个头就叫股二头肌……
但在我们口中的“核心力量”呢,就似是而非了。我曾经在胡乱整理的手稿中对核心力量下过定义,我觉得还挺贴切的,说与大家分享:身体借助外力,进行抗阻或者发力,并最终维持机体稳定的力量。要点词汇:借力、抗阻、发力、维持稳定。
按照这种说法,那么核心力量就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腹部肌群力量;也不是次多数人认为的腰腹肌群力量;也不是少数人认为的腰腹肌群+屈髋肌群的力量;也不是个别人认为的腰腹肌群、屈髋、伸髋、内收、外展肌群的力量。
而是我们全身的力量,我们的四肢、头、躯干都可以从外界借力、抗阻、发力进而维持机体稳定,这甚至涉及到了我们脚底的趾屈肌、足底方肌这些动力链最远端的肌群……
然而争论这些毫无意义。
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运动物理学体系,定义自己的概念呢?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稍微引出东西方运动物理学差异的概念,其实这个power house就是典型的证明,力量中转站,那么它所中转的即为上下体力量,也就是说腰腹肌群把人体分为两段,腰腹肌群从中间作为力量传导。
而我们的运动物理学中,把躯干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脊柱的分段,是把胸椎段与尾椎、骨盆段有机联合,作为一个整体,并且保护腰椎及内脏稳定。叫做“躯干力量桥”十分贴切。
同理,以躯干整体性为切入点,上肢力量桥、下肢力量桥即为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连接力量。
余下再看:
- 上肢力量桥:即肩周肌群(肩胛骨周围肌群),是连接人体 手臂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涉及肌肉组成:斜方肌、菱形肌、大圆肌、肩袖肌群、前锯肌、胸小肌、肩胛提肌。所涉肌群全部是实现胸廓与肱骨之间间接相连,肌腹主体在躯干及肩胛骨一侧的肌群。
- 下肢力量桥:主要是以髋关节为中心,控制髋部和下肢屈、伸、内收、外展的肌群,是连接人体 腿与躯干 的力量桥梁。
涉及肌肉组成:屈髋肌群(髂腰肌、腰小肌、股四头肌中的股直肌);伸髋肌群(臀大肌、腘绳肌);外展肌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内收肌群(耻骨肌、短收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这里忽略了深层的旋转肌群,但所涉肌群全部是主导下肢整体屈、伸、外展、内收的肌群。
三个桥虽然与躯干连接方式各不相同,但那是受我们身体的生理结构所决定,并不影响桥的本质。下肢主行走、支撑身体,要更稳固的直接连接;上肢主活动度,需要绝对灵活的间接连接;腰腹同时主活动度和稳定,桥即躯干本身,亦刚亦柔。
再看肢体力量:
- 上肢力量:即手臂的大臂、前臂、手掌力量。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包括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
所涉肌群: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肌群、手掌肌群。
- 下肢力量:即腿部的大腿、小腿、脚掌力量。也是搏击格斗中的重要打击力量。
所涉肌群:股四头肌(主要是外侧头、内侧头、股中间肌)、腘绳肌(主要是股二头肌短头)|||腓肠肌、比目鱼肌|||小腿深层发于足部的延伸肌群、足部肌群。
两个肢体力量同样划分三段肌群,两相对比,各有侧重。
上肢力量桥主活动度,那么上肢力量便在活动侧更强,所以肌肉力量偏向躯干侧;
下肢力量桥主稳定度,那么下肢力量便相对均衡,所以肌肉力量大腿、小腿、足部均衡发展。
其二,【三桥﹥两肢】 生活||健身||功夫&体育运动运动 三大层面阐述
- 【三桥﹥两肢】生活健康层面阐述
抛开健身、功夫这些比较遥远的话题不谈,只关注我们的生活。细心留意你身边的亲人朋友、自查本身,你也会得出【三桥﹥两肢】的结论。
Jeff在一次肩伤视频中提到一个美国的健身者身体伤病统计:第一腰伤、第二肩伤、第三膝伤。事实上这基本也是我国健身者的三大主要伤病来源,因为我们的健身科学都是照搬他们的“成熟”经验。
但是这一则中我们要抛开健身不谈,关注你自己的生活,不要去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统计数据,只审视自己的生活、家人、朋友。
是否腰部伤病最为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腹股沟、腹部以及腰部的疝气等等……
然后是肩膀,由于长期坐姿沉肩、缺少活动度的原因,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肩周炎症,往往还和颈椎病症伴生……
最后才是膝盖伤病,但是没有剧烈运动爱好的人,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膝伤困扰……
如果这是你周边生活的写照,那就是了
【三桥﹥两肢】。
即便在不涉及功夫、不涉及健身,不涉及那些运动乱七八糟的科学,这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
把身体看作是上体+下体,腰腹从中间连接,这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因为脊椎就是在腰椎段和颈椎段最薄弱,没有胸廓的支撑体系、也没有骨盆的依托,完全靠腰腹肌群+腰椎连接我们的两段身体。
另一层面,腰腹肌群和髋部肌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但是髋部的骨骼结构异常稳固,那么两桥相接,弱者先断,躯干力量桥和下肢力量桥,伤病压力全在躯干(腰腹),越是风雨飘摇,越是压力倾斜。
那么腰腹肌群就是重中之重了,因为腰腹肌群差的话,腰椎就是在风雨中独自飘摇的龙骨了。
审视你的坐姿、审视你一天要坐上几个小时、审视你对腰腹的强化程度!你在和腰椎伤病say hello……
再看上肢力量桥,在正常生活中,控制肩胛和手臂上提的肩周炎症最为常见,多是缺少活动的结果,肩周肌腱、韧带粘连,结构上生长为一体,身体便本能般的失去了上提肩胛手臂的能力,就如从不能提起一样(然后相应肩胛周围的肌群失去功能,它们之中有很多参与颈椎的保护,颈椎病相伴而生)。
为了治疗它,你需要克服这种“本能”,一次次上提肩胛手臂,把生长为致密整体的肌腱韧带重新拉扯撕裂开来,然后再一次愈合,长成原来的模样……
因为本应激情四射、四周张扬的肩关节,你只给了它单向的活动度。
而四肢的肌群,因为我们正常生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伸手、外展;每一个步子的迈出收回……都在对它们进行锻炼,强度不高,却胜在时间积累,所以仍在健康之列。不躁动、不跳脱,安逸生活,足矣。
- 【三桥﹥两肢】健身等身体基础强化活动阐述
在健身活动中,这往往是最被颠倒的概念,人人都在最求形体美,雕塑般的胸大肌、宽阔的背阔肌、肿瘤般的股四头肌、二头肌、三头肌……
腰腹肌群、肩周肌群、屈髋伸髋肌群……没人在乎!
但正如上文我引用的Jeff统计一样:第一腰伤、第二肩伤、第三膝伤。当健身者出现了这样的伤病之后,便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首先看躯干力量桥,在健身者的口中,总是流传着这样一个说辞,腹肌不用刻意练,等体脂降下来就出来了……好像有那么点儿道理。
事实上呢,这些人在锻炼过程中大多会用到一个反人类的辅助道具,名字叫腰带,在深蹲、硬拉过程中使用率极高……
大错特错!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讲求身体整体性的闭链运动,还是单独肌群孤立刺激的开链运动,都会做完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在深蹲、硬拉等动作中,腰腹肌群参与不可或缺,但一些健身者为了追求股四头肌或者任何肌群的极致,会用到腰带辅助。没有错,你的股四头肌刺激到了极致、你的竖脊肌、肩周肌群刺激到了极致;但正是腰带对腰腹肌群的保护,腰腹成为了你最薄弱的环节。
然后你会受伤,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健身房里,因为你总是带着腰带。而是在健身房之外,在运动场、在办公室、甚至在床上,你的股四头肌等等肌群的异常强化,让你的身心都产生了错觉,觉着自己整体都很强,所以你肆意发挥锻炼的成果,然后最薄弱的部位在风雨中飘摇,出现不可逆转的伤病……
腰椎间盘突出了……
这很可笑……
但这并不唯一,上肢力量桥,即肩周肌群也是一样,一些健身者总是会使用一些助力道具,在硬拉过程中提供额外拉力的手套?或者仅仅是提供更大的摩擦力?通通本末倒置!助力手套在摧毁你的肩关节,因为你本应不能承受这个重量;摩擦力手套在摧毁你手掌及前臂的肌力成长,而随着动力链的延伸,你的手肘、肩周肌群会获得伤病。
二头肌腱炎、肩袖肌群撕裂……whatever……在中国有一个简单高大上的名字叫:肩周炎。同样的,网球肘、关节结构损伤……等等问题,都在向你招手。
下肢力量桥,毋庸置疑,我们的屈髋肌群和伸髋肌群都很强大,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内收和外展肌群呢?在大负荷深蹲时,本应内收肌群的内收作用力,用膝盖内收(转化为股四头肌发力)代偿,膝盖伤病,斩获!
…………
人们总是在追求最终的效果,想要一步达成,但往往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人们总是在追求最美的上层建筑,但往往忽略了打好基础的必要。
想要获得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股四头肌的惊人美感,往往却忽略了身体基础肌群强化的重要性。
没有桥梁,如何通达彼岸。
这种畸形的健身理念,获得伤病,是必然。这甚至,和“健”字毫无关系。
如果你是一个秉承西方运动物理学的健身者,你需要一些思考,至少不要让三个桥成为短板;
如果你有了一些感悟,似有所得,对东方运动物理学颇有认同,三个桥才是你身体强化的重中之重,不仅仅是伤病,它们是催动更强力量的基石。
磨刀不误砍之柴工,三个桥的首先强化,在余后的肌肉强化过程中,终将步步为营,一日千里。
基础稳固,上层建筑才越发坚强炫丽。
- 【三桥﹥两肢】李小龙技击法为代表的功夫阐述
上一篇文章最后一部分,我写道,李小龙技击法的外在技击法部分,只不过是世界上所有武道技术动作的交叠,像李小龙这样武痴般的人物,把他们都汇聚到一起,吸纳最有效的动作,炼化成身体本能,“仅此而已”。(别误解这个“仅此而已”啊……这四个字代表了我五体投地的膜拜……)
而能够让李实现这种吸纳应用的基础,便是“三个力量桥的运用自如”,和下一篇文章要说的“等长收缩”。
躯干力量桥的运用自如,让躯干整体性得以实现,让重心的控制更加简单,为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提供坚实基础;
上下肢力量桥的运用自如,让游离支撑&游离发力得以实现,让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催发到人体极致成为可能。再配合上下肢力量的调动,人体极致的达成可窥其境,越是练习,越是趋近。
这就和西方运动物理学完全背道而驰,越行越远。上下体的划分,最终的结果导向只有一个:力量催发到最强,其余属性皆为附属。就好比田径中的短跑,实质上也是力量属性在绝对速度层面的展示。(这一点对短手短脚的黄色人种真的先天劣势)
所以可以预见,注重身体控制力的体育运动诸如:跳水、花样游泳、体操、田径中的竞走类、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参考女篮)、排球、足球(参考女足)、MMA、UFC、拳击(阿里方向而不是泰森)、击剑……最终都会被短手短脚、短胳膊短腿的黄色人种统治;但大部分田径运动,长跑短跑、铅球链球这些,依靠力量惯性势为主的运动,emmm,我们会一直被统治……【而随着时代进步,训练水平同步(男足男篮的训练emmm……),饮食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后,这种分化会越发明显】。
观苏炳添的短跑,这种感受非常直观,苏的每次起跑都堪称完美,能看出他过往非常刻苦努力的成果,起跑动作已经成为本能。
但整体来看,起跑阶段,依靠的更多是身体的灵敏性,是速率,所以苏在前30米基本领先;等惯性势极大发展的中后段,苏的那种无力感,真的给人打击。但可以看出苏就是黄色人种的极致,国人之光。所以刘翔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把110跨栏分成11次10米起跑,便是速率的比拼。
所以,认清我们的种族劣势与优势吧哈哈。
话归正题。
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的人体极致,为融会贯通所有武道技艺,奠定基础。
而掌握了所有武道技艺,所有动作又可以实现最简单高效,又更进一步把灵敏、协调、平衡催发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像李小龙这样了,动作速率,人眼摄像机都无法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