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健身火爆!直播、打卡、卖货,健身房能自救成功吗?
周末看到了一个挺让人难过的新闻。
受到疫情影响,各地健身房都闭店歇业,健身教练们无法工作,没有了收入。一名健身教练只好把摩托车卖掉还贷,在自己骑车去交货途中意外上了高速被查,崩溃大哭。
如果没有疫情,现在的健身机构们本该迎来春节后的黄金时代——新年新气象、假期里攒的肉肉和即将到来的夏天无一不在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迈开腿”。然而今年,健身房们却必须主动或者被动的暂停营业和强制休假,且结束时间还无法确定。
作为密闭性的聚众场所,这场疫情对健身房的影响会持续多久还未可知,健身行业就这么猝不及防的迎来了寒冬。
严峻的形势倒逼了健身行业的升级,健身纷纷转到了线上,健身教练们在各大平台开启了视频和直播课程,带着天南海北的学员开启了云健身之路。
线下艰难,线上自救
对于很多健身机构来讲,现场发展线上其实是无奈之举。
哪怕我国的健身行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甚至上海健身行业的发展已经和美国这个成熟市场很接近了。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约为700亿元,到2017年达到878亿元。在年复合增长率12%的期望下,2020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230亿元。
近些年,健身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健身APP、O2O、专业工作室等新的行业形态陆续出现,尤其私教工作室还有成为主流的趋势,但想在未来10年内追上美国健身行业发展步伐,中国至少要新增2.39亿健身会员和23万个健身场所。
绝大多数机构依然是深耕线下的,哪怕开发一些APP和线上课程一般也是辅助作用。
至于很多喜欢在网上看全民向健身动作的人,很通常会被“专业人士”认为其实是不爱运动的人,因为“他们如果喜欢运动,早去运动了,不会耗时间来看线上。”
对于这个观点,鲜姐持保留态度,并不是必须能坚持去健身房才算健身,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健身基础的人,跟着线上课程运动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方式。
毕竟,每个人的自制力和目标都不同,很多人并不愿意办个年卡去健身房洗澡。
只是现在,容不得健身机构们再慢慢悠悠了,无论是否准备充分,发展线上都是必须要做的。
很多健身房(无论是地方的小健身房还是大型连锁健身机构)在关闭实体店面后都面临着现金流的巨大压力,别说一个季度,很多甚至只能撑一个月左右,房租、人员薪资、器械维护,都是不小的开支,生存压力可以想象。
对于实行年卡会员制度的健身房而言,在非会员个人原因导致的无法营业情况下,健身房需要为会员按停业时长延期会员时限,虽然这看起来并不是什么直接损失,但真正的痛点在于因为无法靠锻炼值回卡费,接下来可能长达三五个月都将没有新的会员办卡。
业内人士透露,“根据以往健身行业的业绩规律,春节后是健身场馆业绩上扬的主要时段。通常2月、3月的业绩能占到第一季度的80%以上。”而今年,整个第一季度可能都要凉凉。
和其它产业一样,一部分现金流不够充足的小机构会倒在这个冬天,而一些相对大的品牌都做出了不约而同的尝试:线上健身。
直播健身,效果惊喜
“云健身”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视频课程和直播。
2月1日,超级猩猩的健身直播课程正式开始,在一直播平台进行,高峰期有17万人在线观看,课程内容会提前预告——相比于提前录制、剪辑好的视频课程,直播的互动性更强,有教练带着一起动起来,控制时间和节奏,还能在线互动答疑。
原本,超级猩猩只是做一个“小范围尝试”,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已经考虑将直播做成长期服务了。
相比之下,乐刻运动的直播准备更充分一些,先是在做出了视频课程,在抖音上发起“宅家也爱做运动”的话题;再和抖音、快手合作,每天三场直播。
机构的直播课程不只是老师带着跳跳操那么简单,从教练的筛选、课程的制定以及音响、舞美的配合、直播间场控,都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分工合作——这对于之前工作重点不在线上的直播机构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Keep作为ToC的互联网健身平台,在App内上线了一个聚合页面,包括每日瑜伽、lululemon、趁早、Shape等多家健身品牌,从早上9起至晚上21点,以类似于约课的模式推出直播课程,由品牌旗下教练或运动达人授课,同一时段有瑜伽、健身操等多种形式可选。
目前来看,大品牌的专业性为线上直播奠定了基础,效果不错。
除了机构,还有很多本来就深耕线上的健身KOL们。
疫情期间,很多原本在知乎、B站、公众号、抖音等线上教学健身课程的KOL们都迎来了一波增长,不只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上粉丝的互动性提高了。
比如这段时间,鲜姐身边开始打卡“美丽芭蕾”和“周六野Zoey”两位“魔鬼”的姐妹明显多了起来。
还有很多新的健身KOL趁此机会出生,尤其在抖音、快手上,很多“素人”都开始了“15天瘦10斤”、“半个月练出马甲线”打卡,他们录下自己每天的运动过程,带领粉丝一起打卡,有的还顺便拉个打卡群,带带货卖个瑜伽垫什么的。
顺便说一句,就鲜姐的观察,最近卖减肥药的也更多了,在各个健身视频课程的评论区会有一些高赞多回复评论,说着类似“从140斤到98斤我用了两个月,姐妹们快来沾沾我的瘦气”这样的话,别问怎么瘦的,问就是这个药没有副作用效果好,千万别信。(关于减肥药这个骗智商税的黑产,不了解的小伙伴可以看鲜姐之前的文章:《网红减肥药:不仅谋财,还会害命!》,千万不要买!)
未来可期,任重道远
就像开篇提到的,用户需求摆在这儿,加上“云健身”的门槛较低,短期内成绩不错也算是意料之中。
参考成熟的美国市场,线上健身确实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经常有欧美某个线上健身品牌的优秀成绩刺激眼球,比如健身巨头Peloton,它被称为健身领域的"奈飞",以家用健身单车/跑步机+订阅直播课模式,在短短 5 年间迅速成长为独角兽, 借健身器械+内容+技术站稳脚跟。相当于用户买台跑步机或者动感单车回家,家中就变成一个小型的健身工作室,每月花39美元,即可随时在线运动。
但实际上,Peloton并未摆脱亏损状态。
所以,现在线上健身的一片繁荣景象只是短暂的,等到正常生活全面恢复,这种繁荣很可能会迅速回归冷静。
现在在线上发布健身教学视频和直播的,不只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而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本身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的对健身一知半解的素人。
跟着一知半解的老师做动作,就极大可能存在动作不标准的情况——鲜姐最近跟着视频课程做运动,看了很多人拍摄的视频,已经看到了四五种臀桥的做法了。
此外,即使是对于专业团队和教练来说,即使是在互动性较强、有专业团队加持的直播健身课程中,难度也是巨大的——团课难在教一群人,教几万人的直播对应难度几乎是呈指数倍增长的。
每个受众的身体状况和基础都不同,甚至更多的是“三分钟热度”的入门选手,深蹲该怎么蹲,蹲多深,蹲多久,怎么发力这些个体的基础问题被无限放大。教练无法看到学员,是很多用户无法坚持的重要原因。
此外,直播和视频课程中,教练对学员是没有什么强制约束力的,全靠学员自觉。这样一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和惰性,依旧是健身运动中最难克服的障碍。
线上健身的教练,更像是一个领操员,用户只是过来看你都做什么动作,完课率并不高,而课程的同质化也会增加获客成本。
还有最重要的,线上健身的变现能力堪忧。这和大多数品牌开设线上健身的目的有关:重点是维护客户关系和积累粉丝,而不是创造收入。
目前,推出付费服务的也只有少数品牌,付费线上课程依然在探索中。无论是三五百元的线上大课还是每月几千的一对一线上私教课,即使都有人购买,但盈利能力和线下都没法相提并论。
更多的用户还在使用免费的课程和软件,费心营造的社交性、盈利性和商业回报都还没有体现,甚至在短时间内可能都无法体现。
所以,即使线上健身是潮流,也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然无法取代线下。
毕竟,互动性是健身最需要的要素之一。线上健身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当然,在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发展得好,良性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最佳途径。疫情结束后,健身行业很可能迎来一波爆发性的市场红利,没有被疫情击倒的健身品牌,将会在疫情结束后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