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敢满足自我,一味讨好他人是什么心理?
身边有一类人:一旦感受有别人请求帮助的意愿时,就会拼尽全力去完成那件事。哪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但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可能就不那么上心,甚至满足自己内心需求时会有一种负罪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又有怎么样的弊端呢?
1.利他本质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本质上类似于商品交易,付出是期待回报的。所以为别人做事尽力,可以当作一种投资。任何事情要持续,都需要反馈,为别人做事,感激和赞扬就是一种反馈,获得名声并在以后的日子带来收益,这是人类进化出利他行为的本质所在。
而上述的性格,他们心中利他的模式是病态的。
2.为什么不敢满足自我的需求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要的人,有两种动机在发挥影响:一是害怕自己的需要,因为寻求需要的满足曾经给自己(及早年照顾者)带来很大的麻烦。
比如童年时期家境不好,自己的需求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于是慢慢内化了这种疏于照顾自我需要的模式,即使在长大后条件好了,也会在心里犯嘀咕,“我不会给别人添乱吧”?
二是如果自己获得了满足,那么内心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这种情况在个人(及家庭)经受过创伤后更容易出现。比如同样在战地医院,从战场上救下来的战士明显比受伤的老百姓使用的镇痛剂要少,因为战士往往觉得自己能捡条命活着回来,已经比战死沙场的战友幸福太多了。
但总的来说,都是在内心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或扭曲,是自尊低下的表现。
3.自尊低下的人满足自我的方式
当一个人经济能力较好时,把一小部分钱用于环境保护、帮助穷困学生等公益事业是一种健康的利他行为。
而上面提到的这种人,在否认与拒绝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反而对别人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心思,促成他人需要的满足,虽然也是利他,但前提却是自己否认、拒绝了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一种负面方式的利他,即病理性利他。因为他的目的是回避面对自己需要时的复杂情感、回避在意识层面正视这种需要时会唤起的强烈焦虑。
而这种负面的利他可以起到缓解面对复杂情绪和焦虑的作用,原因在于他把自己内心的需要投射给了对方。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中国家长就有这种行为。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孩子要参加高价培训、要买高档衣服,父母是敢于不计代价地满足孩子的,因为在那个瞬间,花钱的爽快和挥霍感是一样的,而给孩子花钱明显会减少内心的自责、反而体会到道德上的优越感。
4.弊端
这种人的内心实际上非常脆弱,不敢正视自己的人心理怎么会健康,而且有些人还会牵连到自己的家庭和朋友。所以这种心理实在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