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心理学:四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它可以看懂人心、它可以看透人性。就像一把可以打开世界上所有大门的钥匙,通过心理学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也可以更了解别人。
有一位很牛的心理咨询师曾经讲过一句话“心理学的价值不在于看透别人,而在于重新认识自己”,我们不是一直都对自己很了解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来看看下面这些神奇的心理学效应,也许你会重新发现一些自己身上的东西。
贝勃规律: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就会渐渐麻木。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很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角色分配的情侣身上。经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作为“老公”应该尽的责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长期只是陷于单一的流向。一开始,作为“老公”的一方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的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作用,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到分手时,一个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个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另有他欢才不再对自己付出。
禁果效应:
“越是被禁止的,越具有魅惑力,越是拒绝的,越是向往”;这是一种很神奇的心灵现象。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半遮半掩的“欲拒还迎”比坦白的拥抱更有吸引力。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很多日常的疾病甚至是某些病人身患绝症,在他们受到安慰剂的作用时,往往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情况。当对某位专家医生或者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往往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奇效。利用安慰剂效应,很多医生甚至只需要用一些维生素就可以取得良药的效果。古代的巫医治病的妙用就在于,那些神神道道的巫医通过一些看起来很神奇、很不可思议的仪式(画符作法)让你相信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如此一来,你只要坚信,它就会有效。因此,心理咨询与临床医学“ 安慰剂”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咨询者本身的形象、对来访者的引导和心理咨询环境的建设,他们对个体认知改变、心理适应和发展甚至比药物“安慰剂”的作用更大。
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她本来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的HR,做得还不错,但是不知怎么的,后来突然得了抑郁症,并且两度出现轻生的举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觉得很虚无,不快乐,情绪来了,就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家人只能送她去看心理医生。
一年后在街上遇见了她,见她满脸洋溢着笑容,活泼开朗、活脱脱的换了一个人。深聊后才知道,原来她辞去了HR的职务,考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在一家心理咨询师室工作,生活工作都很轻松,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最主要是现在能够感受到快乐。
原来,是因为她原生家庭环境的原因,导致了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阴影,后来心理咨询师帮助他调理一段时间后。建议她多做自察和自省,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来帮追自我疗愈,后来索性就去考了心理咨询师。我问她为什么要自己当心理咨询师,她说“就像很多人要在自己当上父母以后,自己才不再是孩子一样,是孩子教会了他们不再做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