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是否会抑郁,在童年已经注定,原生家庭还是要背锅

文 / 凝妈悟语
2021-08-25 18:20

文|凝妈悟语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的频率很高。不管是网络中,还是身边,经常看到类似消息说,孩子因为抑郁离家出走、轻生、休学等等。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不堪一击,需要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其实,孩子接受的挫折教育也不少。不一定非让孩子到野外、到雪地里拉练,才算挫折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遇到很多挫折。

作业完不成或写不好、考试成绩不好,都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想放松一下,结果就被认为是偷懒而挨训。只能按照家长设定的目标,像陀螺一样不停转动。

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还在以“为了孩子好”而自居。最后,孩子抑郁了,还要责怪孩子心理承受力不行。

我以前也有这种错误认识,认为孩子生活太安逸了,受不了一点委屈,所以遇到点挫折,就难以承受。

直到看了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才意识到:青春期孩子是否会抑郁,在童年已经注定,原生家庭还是要背起这个锅。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为了让人们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作者使用了《柳林风声》中的动物角色作为主角,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知识,让我们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也能看懂,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韧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蛤蟆抑郁后,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咨询的过程,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细枝末节的心理学知识。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抑郁产生的根源印象特别深刻,有助于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倾向,在此进行一个梳理。

书中提到,成功的人生,有三种状态共存,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就会被童年的情绪围困。当处于父母状态时,就会被父母的声音驱使。只有处于成人状态时,才能做出理性判断,积极思考认真应对。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没有能力达到成人状态,出现抑郁就是原生家庭埋下的根。

童年的经历影响成年后的感受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

当处于自然型儿童状态时,被一些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左右。比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当处于适应性儿童状态时,被悲伤、抑郁等坏情绪所困扰。

虽然在童年阶段,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但是能通过经验去学习。也就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适应周围的环境、父母的要求。

如果父亲非常严肃,母亲顺从父亲,整个家庭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孩子得不到温暖,但是自己弱小无能,只能依赖大人,于是为了取悦大人,不得不顺从地看大人的脸色行事,自我感受就是孤独、悲伤、痛苦。

童年体验到的这种强烈情绪,就是成年后的感受。即使面对的不是父母,是别人,他也会像童年对待父母的方式一样,被迫顺从,不想争辩,只能不带攻击性地释放愤怒,压抑自己。

比如,小孩子都喜欢见啥买啥,但是父母不同意买,并严厉指责了他,他撒泼打滚也没用,反而让父母对他变本加厉。父母告诉他,如果完成某项任务就可以买,他无奈配合,果真如愿,以后就学会了乖乖听话,即使内心不想,但自己无能为力,也只好如此。

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就是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传承了价值观、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父母的言行左右了孩子的行为,塑造了孩子的童年生活,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不幸遇到挑剔型父母,总是像法官一样控诉别人、审判别人,孩子也不知不觉学会这种方式。

当有人对他提出要求时,他不开心,实际上不是别人让他不开心,而是他把对方看成了自己的父母,不自觉地同对方“共谋”,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批判自己,给自己定罪、谴责自己、惩罚自己。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自己都不会察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变成不快乐的人。

比如,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教训了他,认为他是个很差劲的孩子,试图用这种负面评价刺激他变得更好。孩子就学会了这种方式,当老师或别人批评他时,他就会想到父母批评他的样子,进入自我批判状态,让自己非常痛苦。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释放的时候,就会堆积成抑郁。

父母在养育子女时要避开这些雷区

孩子从出生到四五岁,经历的一切对他影响重大,甚至会影响后来的成长,所以,想让孩子以后能阳光快乐,在童年时,就要避开一些雷区。

对孩子最温暖的父爱和母爱: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最早需要建立的关系是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温柔的陪伴,不是严苛的管教。被温柔对待的孩子,将来也会对世界温柔。就像高尔基所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对孩子提出适度要求:

孩子虽然受父母影响很大,但是他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不一定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如果父母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不公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最合理的方式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合理的要求,随着孩子的成长,要求也会不断变化,但是如果一直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发展,孩子每次都能够适应得更好。

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常常发展成抑郁,是因为没有释放情绪的出口。在过去,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孩子们多数扎堆、自由玩耍,有情绪也能释放出来。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独门独户,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培训班,没有发泄的机会。

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给孩子找一些玩伴,提供一些出去活动的机会,还要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愤怒。孩子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别处,就可以对抗抑郁。

结语

以上就是我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一些感悟,理解了孩子,也进行了自我疗愈,明白以后该如何和孩子相处。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