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系鞋带被同伴推入水库:“病理恶”,为何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文 / 姬鹏
2020-10-27 10:46
女子系鞋带被推入水库瞬间画面

近日,一段“女子系鞋带被同伴推入水库”的视频触发舆论热议。据悉,涉事的俩女子均已溺亡,知情人称二者系闺蜜,俩人到水库附近属于外出游玩散心。目前,最重要的案情信息增量就是“推人者曾服用过抑郁症药物”,也就是“推人者曾患过抑郁症”,至于事发时抑郁症有没有被治愈,媒体方面也没有核实清楚。

要知道,这一“关键信息”不只是案情的突破点,还是未来定性案情走向的基本依据。坦白讲,要不是“推人者曾服用过抑郁症药物”这一信息的出现,但就视频的直接即视感而言,完全就是“故意杀人”的图景,当然到底是“同归于尽”,还是“推人被同时拉扯进水库”,单看视频好像也掰扯不清。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从“惩治和止损”层面看待案情,就凭推人者已死,案情的增量基本上已经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唯一的意义在于流程层面的完结以及人们如何看待“病理恶”本身。因为,就过去的范式而言,“抑郁症患者”好像都热衷自杀,而对于伤害他(她)者的情况很少听说。

不过在实际层面,抑郁症患者伤害他(她)者的案例也是存在的,只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因具体的定性比较复杂,往往并不会受到具体的关注。当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心理疾患本身一直不太重视,主要的审视方式还是道德化。

然而,之所以强调这些,也并非为“病理恶”找借口,而是作为“人性恶”的一部分,其实总是潜藏在具体的日常里。就被推入水库的女子来讲,她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闺蜜推下水,只可惜,在“想不到”和“不敢想”

之间,系鞋带的空隙都会充满杀机。

很多人在看待这样一件悲剧时,直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就是以“人性恶”的尺度在盘查案情。可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却又很难时时刻刻都警惕周遭的恶意,毕竟要是那样活着,真还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感觉。于此,要彻底解构“病理恶”和“人性恶”,还需要进入现实秩序,以更为居高的视角,看待精神病态的存在。

事实上,人性未必都善才是世事真相,但这里面还是个度的问题,只要不是大恶,单一的自私其实也是正常的。甚至,回到基本的社会秩序中,也是可以被规避到不会伤及他(她)者的地步,总之,自私无罪,更多也还是道德层面的瑕疵而已。

只是,“人性恶”最怕的就是嫉妒和憎恨,也就是深怕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种情况下,但凡所嫉妒之人过得越来越好,就容易让嫉妒之人的内心越来越烦躁不安,直至生出迫害之心,酿出人生之悲。这样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怎么新鲜,但人们往往是围观心态,很少能作为一种思考路径去完善自己的处境。

这导致,“人性恶”就不一定只属于别人,只要生活秩序处理不好,内心世界构筑不好,很多人还是会以消极的认知消耗人性之本,这种恶性循环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走向失控。所以,作为常人来讲,除却经常观照自己的内心,也要试着帮亲友搭理心态,起码从保护自己这一出发点,也是值得的。不过,这其中的“边界感”的收放,一定要注意。

与此同时,就“病理恶”而言,其实不能完全参照正常的道德尺度,这就跟“自杀者”自愿赴死一样,无法简单以好不好去评判,因为在“这类人”的认知回路里,生可能才是痛苦的,而死却显得痛快,起码从他(她)们实施具体的自害和他(她)害时,是这么认为的。

于此而言,“病理恶”也不一定属于别人,因为就个体而言,生发精神疾患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有的人幸运,有的人悲惨,就让人觉得真的存在命好这种无解之题。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在审视外界和关照自我上,一定要做好平衡的预设。

要不然,“太自我”和“没自我”都会对自身形成反噬。从这个意义上看待“病理恶”,似乎就相对更容易一些。只是对于被无辜卷入的受害者而言,就比较令人感到遗憾,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会导致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更加道德化,所以在解构这起案件上,更需要更为理性的思维。

不得不说,回到精神疾患的问题上,“去道德化”,“去道德化”,“去道德化”,这依旧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并且对于“精神疾患者”来讲,作为亲友一定要做好回避危险情景的涉入,比如在家里尽可能地做好远离刀具和致死药物,在外面尽可能地远离山谷和河流等可致命的地方。

很多时候,”病理恶“和”人性恶“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如果远离恶的可能性,也就会转向善。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正常人凝视深渊太久,都可能在心里划过很多遍跳下去的预设,所以要想回避“精神疾患者”的作恶行为,还需要理性警惕的介入。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套比较有趣的秩序:很多时候,在真情之间确实也是不平衡的,无论是自己把对方看作闺蜜,还是外围把俩个人的关系看作闺蜜互动,都难以鉴定对方一定是个交心的人。所以出现“我把你当姐妹,你把我当死敌”这种结局,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