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的原因,你真的知道吗?科学处理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曾有过这样一则新闻,2014年3月18日晚,南京一名13岁的初中女孩因学校临时有事,拖到10点多才回到家。
开门就看到又喝多了的父亲,父亲之前就怀疑她早恋,所以这次晚回家,父亲笃定女儿就是早恋了。
上来就不问缘由的训斥她早恋,还让她跪在地上,用各种难听的词汇骂她:早恋、乱交、回家晚......
女儿感到很委屈,自己并没有早恋,于是顶嘴反驳了父亲。结果是火上浇油,父亲变本加厉的训斥她,女儿依旧不服气的反驳父亲,这回父亲居然动手扇她,一掌、两掌、三掌……不知道抽了多少下,可这并没有结束,父亲竟然找来钢管折弯,继续打她,这回是随手逮哪打哪。
女儿被父亲的失控吓坏了,开始向父亲求饶认错,可这时的父亲已经打红了眼,丧失了理智,听不到女儿的求饶......
就这样暴打了近一个小时,女儿全身体无完肤,墙上都是毒打时伤口迸出的鲜血。
狂怒的父亲独到结束后酒劲也过去,终于清醒过来,急忙把女儿送到医院时,女儿因为全身多处机械性损伤,导致脊髓挫伤和心肺并发肺脂肪栓塞而死。
一件因父亲怀疑女儿早恋引发的血淋淋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家长对于早恋的态度
关于孩子早恋家长总是有很多顾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管,怕影响孩子心理发育;不管,怕孩子影响学习;打,绝对是下下策,不但不讷讷个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对你更加反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恋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缺乏家庭的关爱。
比如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融洽、家长没有足够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等。如果孩子在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里成长,能减少孩子早恋的概率。
孩子需要从家庭之外寻找无法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是过早的成熟的表现,。
如果是成长在温馨的家里的孩子,得到家人足够关爱,就会减少孩子从家庭外获取温暖的需求。
孩子早恋的原因
早恋的孩子的一般特点,就是感到寂寞和无聊。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课业一般会比较重,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可以倾诉心情的亲人,日积月累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而早恋就成了孩子宣泄压力的一个出口。
尤其是不爱学习的孩子,就更容易感到无聊寂寞,于是找恋爱对象就成了他们排解压力和无聊、倾吐肺腑的好办法。
中学生恋爱大部分都是在找交心朋友,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成为很孩子交心的孩子好朋友,孩子以后未必一定要通过恋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孩子早恋,如何不伤感情的解决
我们家长首先要注意,12、13岁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普遍年龄,是孩子必经的成长阶段,这时的家长过于焦虑紧张,应该冷静对待。
告诉孩子自己是过来人,了解产生好感是正常的青春期现象,但也要强调孩子们的首要任务任务就是学习,如果不影响学习,孩子和异性成为朋友也是可以被尊重的。
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千万别使用暴力打骂孩子,也许打骂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却不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优秀学生。
棍棒威吓只是暂时的,反而更能激起孩子快过“艰难险阻”“海誓山盟”般的恋爱。你就是孩子们恋爱中的“Buff”。
在此期间需要家长耐心平和的引导,以说服教育为主,引导孩子正确理解青春期。
预防孩子早恋,家长首先做到,解决好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不要把过多的压抑带给孩子。
其次,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关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只管成绩。
第三,若孩子真的早恋了,总是指责、拆散孩子,问题不会得到正面的解决。
而是要多想想,作为父母自己有哪里做的不好,导致孩子需要到家外寻求温暖?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能够理智地处理孩子早恋问题。
早恋类型
◆爱慕型:青少年之间出于倾慕产生的。
可分为:专长型,倾慕对方特长;品格型,倾慕对方的品格;仪表型,倾慕对方的外在。
◆模仿型:因看到别人早恋而模仿产生的。
模仿看过的影视剧、身边所见。
◆好奇型:由对异性的好奇产生的。
对异性充满兴趣,是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发育和性意识的发展,逐渐性成熟,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的感官变得异常敏感。
◆愉悦型: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的。
孩子一般会在青春期异性的密切交往中感到愉快,这种愉快的会促进双方关系的亲密度,演变成早恋。
◆补偿性:为了补偿感情或挫败心态产生的。
感情弥补是指孩子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缓解挫败心态的方式,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从众型:迫于身边人的情况趋势产生。
身边人尤指其同年龄的群体。
◆逆反型:在青少年正常的两性交往中,遭到不妥当的干预产生的。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促进了早恋关系发展。
◆病理型:因为病理问题产生的。
由于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而青少年食用过多,或者生理上、家庭遗传等疾病原因。
造成一些青少年因早熟看起来像成年人、心理早熟、性早熟、性变态心理等。这些都是引起青少年早恋现象的诱因。
青少年普遍存在早恋的现象,应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重点研究的内容。上面提到的孩子早恋现象的处理方式,家长可以多多借鉴。
如果孩子的早恋引起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失眠抑郁等),需尽快带孩子看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