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有一种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境

文 / 第一心理
2020-03-10 16:12
梦,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进入梦的世界,其中有预言与智慧正在等待。或许世上有比清醒的时刻更为真实的世界。——马歇尔·普劳斯特

当午夜降临,梦的天使轻挥魔棒,人们开始闭眼进入梦境。梦,在太阳与月亮间生息,于半夜之中伴随着人们的呼吸成长。

古人用“梦里寻他千百度”,传递相思之苦;用“夜来幽梦忽还乡”,表达对现实苦难的逃避;用“但愿长醉不用醒”倾诉对梦境的痴迷,从古至今,在诗人的笔下,梦的曲调不断被流转。

清明之梦

梦的种类非常之多,二十世纪后半叶,欧洲更是兴起了“梦的功课”的风潮,这是对物质主义的大反扑。梦成了欧洲学者探索、研究的热门主题,关于梦的内涵、诱因、利用等等都在讨论之中。

有一种较为奇特的梦,在这样的梦境之中,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梦中,甚至能够明白自己正在做梦,这类梦被称之为——“清明之梦”。

心理学家福克斯曾指出,“梦透露的不是人的无意识状态,而是意识本身。”这句具有突破性的言论来自于对做各种奇特的梦的研究。

或许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睡梦中突然发觉自己正在做梦,只不过这种念头一闪而过便又消失了,因为梦境中的镜像太过深入人心。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既能感受到自己在梦中,也能回忆起清醒中的生活。通常在这个时候,处于梦境中的人可能是旁观者或者参与者,控制梦的进行,凭借梦的性质而定。

对于不熟悉清明之梦的人来说,在梦中清醒,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控制自己的梦境,这样的说法可能令人感到好奇。

事实上,利用清明梦的特质控制梦境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下面是一些控制梦境的案例。

圣丹尼斯之著作——《如何引导梦》

十九世纪,法国汉学家圣丹尼斯教授发表过一些有关梦以及如何控制梦的著作。他从十三岁起,常常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梦境,五年内便累积了近二十多册资料。

他认为,“做梦的时候,我多半明白自己的真实状态,还对白天从事过的工作留有印象,因此根据事先设想好的主意,引导梦境朝向我的设计发展。”

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会控制梦境,一些日常琐事、痛苦的经历、翻滚的欲望都通过影像的方式过滤了。

当你在睡前不断用潜意识暗示自己,“今晚做梦我要控制自己的梦境”,将会发展出随心所欲掌握梦的能力,对于美梦的渴望也会随之增强。而欲念强过恐惧,可能导致噩梦被美梦吞噬,这是因为在梦境中主宰镜像的是思想。

凡伊登清明之梦的报告

荷兰医师佛德烈克·威廉斯·凡·伊登在1913年在一份递交给心理研究协会的报告中提出,“1897年6月,我首次在睡眠中感到意识清明。我梦见自己飘浮在一片凸林上空,心里清楚地知道那是四月的景色,当时令我啧啧称奇的是,从空中俯瞰树林枝干的透视观点,居然转换得如此自然流畅。我在睡眠中想,想象力怎么能够复制出移动的视觉景象,而且是飘浮中的树干。”

清明之梦中,人们反复练习后,便能够掌握梦境的发展,部分人还能够学习新的技能。如:不断训练自己的意志力,这与平日里冥思打坐类似,从事这两项活动的人心理状态也挺相似。

不过,打坐可以增加清明之梦的次数,打坐者和睡梦者都具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镜像实质和内容。

半梦半醒状态

俄国哲学家乌斯宝斯基将清明之梦称作“半梦半醒状态”,他曾描述过一个例子:

“房中除了我之外,只有一只黑色小猫。‘我在做梦’我告诉自己:‘要怎样才能证明我真的在睡梦中呢?’不如这样吧:假设黑猫能够变成一只白色大狗,那么我就是在真的做梦,因为在清醒的世界里面,物质是不以我的意识形态而转移。我的话一说完,黑猫果真变成了白色大狗,我正在睡梦中,而且竟然是清醒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控制”并不是正面的词汇,放松自身的情绪往往比刻意控制来得美好的多。梦中的镜像揭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自己。

从某些方面来看,掌控梦境的欲望是自己想要去除心中积累的情绪,也可能是自己想要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梦潜在的一面可能是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