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作为一名武汉人,如何进行心理自助?
自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以来,疫情迅速爆发,传染性被认为超过了SARS,一时间引发全社会的紧张情绪。
大家对来自武汉的人员、车辆有明显的抵触、恐惧心理,在很多人眼中,武汉人成为了“怪物”、“携带者”,武汉人甚至是湖北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出现在其他省市就是灾难。
在这样异样的眼光下,那些漂泊在外省或者是呆在家中的武汉人,应该如何选择坚强?其实,这个阶段,心理自助是关键。
首先,面对类似的重大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既“应激反应”,这是面对突发情况、生活变化、压力源等事件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不必过于恐慌。
但是,过度的应激也会给人体免疫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1974年,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研究发现,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并且,应激反应往往存在三个阶段:
1、警觉。在最开始面对压力事件时,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整个人处于紧张、格外谨慎的状态,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各种微小信息所影响,情绪也处于唤醒中。
2、阻抗。在第一阶段的某些症状消失后,身体会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给予身体充足的能量以应对危机。
3、衰竭。长时间的高唤醒状态后,人体内的储存能量近乎耗竭,会感到麻木、疲惫。由此可见,适当的应激是我们身心的正常反应,是应对突发变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长时间处于应急状态中,会让身体的能量衰竭,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身心压力,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应激状态。
进一步来说,应激心理反应会带来焦虑、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以及习得无助等情绪。行为层面,主要表现有攻击、退缩等。对于应激的应对,常分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两类。
- 问题应对
- 情绪应对
采用问题应对的人会自认为有能力改变当前所面临的处境或挑战。比如,做出佩戴口罩、定期消毒、规律作息等实际行动,来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情况;而情绪应对多见于当事人认为自己已无力改变具有威胁性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消化各种负面情绪。
对于大多数武汉人而言,这两种应对方式均会存在,他们需要的是正视自己的应激反应,在做好基本措施防护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为自己的心理释放压力。
对于那些正处于疫情中心(武汉市及周围城市)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而言,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过度疲劳、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否认病情、失眠抑郁等。会恐惧自己的病情发展、担心家人健康。
这时,周围的人包括亲朋好友要理解他们出现的这些情绪都是属于应激反应。
此外,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这类人心理危机干预,如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与关心,避免吸烟、喝酒等不适当的应激方式。正如近期有心理团队志愿驰援武汉,为当地民众做心理疏导。
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也会因为“信息过载”而造成自我的过度恐慌心理。例如,我们可能会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字媒体上,刷朋友圈、刷微博、看着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不寒而栗。更有甚者会疯狂采购,囤积物资。
这个过程中,越是感到焦虑,越会忍不住不断了解相关信息,最终发现自己已经难以负荷,让自己的恐慌心疼越来越严重。
这也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害怕错过)的焦虑心理所带来的影响,要知道,过度的焦虑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
特别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敏感、易紧张人格特质的个体而言,不如学会放松、适当减少对焦虑信息的关注,反而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有利。例如,将自己的担忧倾诉给家人、朋友。让他们成为你的支持者,帮你度过难关、缓解焦虑。
也可以通过“积极暗示”,看一些充满希望、正能量的新闻,对自己和有关部门保持信心,告诉自己平常谨慎出行、积极应对疫情、规律作息增加免疫力等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
然后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使身心松弛,暂时缓解心理压力。比如,可以听音乐、看电影,在家健身、打游戏等,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源上挪开。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