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针灸:应象原理

文 / 国医国粹
2020-10-11 10:40

零起点学针灸:应象原理

01

经脉原理讲的都是常法、定式,分形原理说的是变法、活法。但两者讲的都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人体不同部位之间呈现出的相对特异的关联。

对针灸学来说,两者主要价值在于帮助选择治疗部位,即选穴。不过,穴虽然已经入选,但最后是否会在此穴施治尚未可知;如果会,最后要落实到哪个点来针刺同样难以预测。

这就涉及针灸治疗的另一个关键步骤:取穴。

有必要先谈一下无疾对穴的认识。

翻看任何一本针灸书,里面都会详细描述一个个穴的名称、位置、功效主治,古今皆然,现代针灸书往往还会增加解剖的部分。

腧穴图和针灸模型,可以把这些穴更直观地表现出来,似乎这些穴和骨头、肌肉、血管一样,都有各自确定的实体结构。每个人虽然高矮胖瘦有别,但穴所在的相对位置始终固定不变。

足三里永远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外关穴永远在腕横纹上两寸,两骨中间处。

不好用是非对错妄加评论。只是针灸临床中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在标准化的足三里穴处,没有发现异常的反应;而在足三里穴下方半寸到一寸处,可触及明显硬结。在标准化的外关穴处没有异常,但在外关穴上一寸(相当于支沟穴处)有明显结节,但支沟穴并不在选穴方案中。

02

问题来了:穴真的就是图上标记的固定不变的那个点吗?

实际上,站在针灸临床,而非研究考据或理论阐发的角度,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定位上。一句话,穴的存在是为了记录和描述起来更方便。

正如人有名字,我们才不至于每次都用“那个谁”来称呼。相信看到这样的观点,不少业内同道会大声斥责:粗陋,狂妄。

无疾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只是一点:太多关于腧穴深意的阐发,已经让针灸理论不堪重负。而不基于实践的理论阐发,只会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缝,演绎成鸿沟。

一旦穴从玄之又玄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穴固有的基本功能——标示位置,穴似乎就可以这样来认识:当人体内外发生疾病时,出现异常反应的体表部位即是穴;用针灸方法对该部位进行刺激,可以帮助人体恢复健康状态。也就是说,站在针灸临床的角度,没有疾病,就没有穴;没有异常反应,就没有穴;没有针灸等方法的治疗,就无所谓穴。

问题是:穴反映的,常常不仅是穴所在局部的病症,而是远端尤其是内脏的病症,比如足三里穴反映胃肠病,太冲穴反映肝(情志)病;穴治疗的,尤其是针灸学所强调的,也往往是远离局部的内脏或头面官窍的病症。

03

那么,这种反应和治疗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不妨先回顾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感应。

感应,因感而应,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两个固有频率相近的音叉,弹响其中一个,则另一个也会同时发出声音。一本悲情小说,作者在文字中留下了一抹浓浓的忧伤,读者用心阅读时,也会真切感受到那种触动。

共振也好,共鸣也罢,这种感应的发生,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两者固有频率相近,二是要动。频率完全不一致的音叉,无论如何难见共振;不去敲动其中之一,共振也永远不会发生。作者悲情,读者冷血,任你凄美深情,我心不为所动;作者多愁善感,但不用文字撩动心弦,则忧伤不生,无以感人。

回到人体。无论经度一致,还是纬度相同,人体的两个不同部位之间,都存在“固有频率”相似的现象;如果经纬度都一致,两部位间的“固有频率”相似度,就更高了。

人体内出现的“动”,首先体现在“气”的流动异常。通常情况下,气以流动的形式呈现,因流动而被感知(《内经》中称体表脉动处为“气口”,或即出于这种考虑)。

正常情况下,气在体内的流动是顺畅的,而特殊状态下,比如喝冷饮、生气、劳累、发热等,气的流动就会在某个区域甲变得异常,或收紧,或郁闭,或虚弱,或亢盛。这些气的异常状态,仿佛被弹拨的音叉,会影响到人体其他经纬度与甲相同的部位乙,出现类似的气运行异常。

对针灸临床来说,部位甲经常是深藏在人体内的脏器,乙则位于四肢体表可及处。发生异常时,内脏的情况一般无法直接探察,更难以直接施治。而在四肢体表处,通过按压诊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异常部位,且便于针灸治疗。

当这种异常现象不断累积,气的失常会影响到有形的血和津液的运行,从而出现一些结构改变。同时,在人体其他同经纬度的部位,也会慢慢积累出现某些异常结构形态,如结节、条索、僵硬等。

对这些异常结构,不同的针灸论著中常被表达为“反应点”、“反应区”、“压痛点”等,较为混乱。因为这些结构以结节为主要形态,结合发生原理,无疾这里把人体体表可及的异常结构,统称“应结”。

包括指下可及的结节、条索、肌肉僵硬,目视可及的瘀络、色泽改变,以及泛而言之,压痛处。应结的出现,往往表示在与此相关的某些部位发生病变。对此部位的针灸治疗,又可以通过“感应”原理,反过来对其他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可见,感应是针灸发挥诊疗作用的重要途径。

04

读到此处,或有朋友表示疑问:感应现象好像不难理解,有必要这样翻来覆去地讲吗?这里之所以花费厚重笔墨,详解感应,是因为这里涉及整个针灸学中最玄的部分,最难被理解,也最容易被误解。比如:感应是巫术,不科学,不可靠。篇幅内容所限,这里不便对此类问题详加辨析。只是大体阐述观点如下:

针灸学中涉及的感应现象,即脏腑官窍等发生病变时,在体表特定部位可及应结;在应结处施以针灸等刺激方法,可以对相关病症起到治疗作用。

这一现象,是针灸临床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对此事实,虽有部分临床研究,但深度广度还远远不够。作为针灸从业者,无疾殷切期待在此领域开展大规模实证临床研究,并对此现象给出科学解释。

对感应现象的体察,离不开人的感觉,尤其是触觉。在视觉霸权主义盛行的今天,一切标准以眼见为实,以量化为上,触觉成为被边缘化的感觉类型。而应结的大小、形态、质地等,都需要通过指下触觉来感知,尤其是质地,很难量化。不从临床实际出发,唯眼见是真,对针灸这种严重依赖触觉的诊疗方法,很难作出客观评价。

感应现象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同样是胃痛,其应结或在足三里,或在公孙,或在合谷,或在背部筋缩,亦或其他部位。至于眼前这位患者,究竟会在何处见应结,除非亲自按循,很难准确预测。不过,这种不确定,更多是在有限范围内的不确定,仍然有明确的规律可以遵循,有触之可及的应结可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