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病患者有尊严的活着,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共同帮助精神病患者摆脱“病人”身份,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医务人员方面
1. 对于处于恢复期准备出院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预防的角度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原则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介绍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式,教导患者出院后也要定期复查,掌握复发规律,防止复发。2. 针对精神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对回归社会充满信心。对有消极情绪的患者,在尊重、爱护他们的同时,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打扑克、看电视等。同时,还要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减少自卑感,引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鼓励他们重新“抬起头”、重新回归到家庭与社会之中。
对有严重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以及职业等安排一些其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开放或半放式的病房管理,进一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并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好的患者,可以让其参与病房管理,如:组织患者活动,外出带检查,打扫卫生,协助工作人员观察病友的病情变化,督促协助病友完成日常生活料理,以此调动患者的生活、工作积极性。让患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患者思维,学会自己规划生活,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
加强患者与家属、朋友、单位等的联系,进一步让患者感到家属、朋友、单位都在关心着自己,使患者感到自身的价值,并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从而达到消除其抑郁、消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3. 患者出院时,对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嘱咐家属重视患者预后的心理状态及抗精神病药品的管理。督促患者规律生活,按要求治疗,讲解病情复发的几个先兆表现,如“夜眠差,情绪高(低),话多......”等,及时发现及时与医生联系。4. 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做好回访工作,追踪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患者方面
1. 患者应听从医护人员对其做的健康教育,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继续治疗,按时复查,按量服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2.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不喝酒,少抽烟,不暴饮暴食。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保证一个人的精力充沛,还可以防止疾病复发。3. 面对现实,树立信心,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大众对精神病人都存在歧视和恐惧,在这种现象未能彻底改变之前,患者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人际交往,经济问题,工作职业,婚姻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刺激的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4. 学会主动调节自身情绪。对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焦虑、抑郁、悔恨等主动克制。改变精神上获得满足的方式,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不可因为“养病”等原因闲置在家。5. 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内心苦闷时要勇于诉说。自身情绪不稳,夜眠差或出现心身不适等情况时要主动医生联系,寻求帮助,及时复查,调整药物,避免疾病复发。家属的陪伴与监护
1. 家庭监护人应遵循医生的健康宣教,增强对患者异常行为的应变能力,更好地为患者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监督患者服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适应社会和工作。2. 家属要正确的认识的精神疾病,学习与精神病患者正确的沟通方式,学会“共情”,要有耐心,多陪伴患者,正确的引导患者面对生活,如患者出现不正常的想法或行为,如:情绪低落,哭泣,兴奋,话多,行为怪异......不要呵斥患者,避免激惹性语言,用开放性语言询问患者内心感受,了解患者内心动态,及时与医生联系咨询。社会方面
1. 加强对社会上精神病患者的排查,在治疗上给予一定补助,确保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和社会的消极影响。2. 社会各界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对精神病的正确认识,改变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看法,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情,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1] 孙燕.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04):62-63.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