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最不道德”的历史!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

文 / 黄大拿食货志
2019-09-26 14:13

摘要:重口味的式微(欢迎关注黄大拿食货志)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中国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扩大食谱的历史。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

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的一句名言。

中国人为什么在吃的事情上如此殚精竭虑?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对吃饭问题不认真,不拿出狮子搏兔般的精神,就往往意味着非常严重的后果。

从近四十年饮食变迁史中尝试读懂中国人……

有一种关系叫“粮食关系”

你可知道,什么是“粮食关系”?

大拿要告诉你,“粮食关系”曾经是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粮食关系,但即使是在当下,你也一定明白城市户籍的重要性。这个粮食关系,就相当于过去“城镇户口”。但是它实际上要比现在的户口重要得多,原因很简单,你有了城市户口,但如果没有粮食关系,就不能分到粮票,同样,一个城镇户口居民如果想到另一个城市工作,除了转户口,还必须转移粮食关系。没有粮食关系,就成了“黑户”,也不能分到粮票。

那么“粮票”是个啥东东?一言以蔽之:没有粮票,你就等于没有饭吃。这算不算大事?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实为商品短缺时代的见证。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从此中国人进入了长达40多年的“票证时代”。【1】

各种各样的票证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大到粮食、衣服需要粮票、布票,小到肉票、鱼票、熟食品票、糖票、香烟票、棉絮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煤票、化肥票、料草票、饲料票、侨汇券、手表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豆腐、食盐等也离不开票证。

因为粮食统购统销,粮店几乎掌握了所有人的粮食命脉,所以在粮店上班就成了一件最值得显摆的工作。

大拿曾经听一些粮店的老店员回忆,当时他们在县城里走路都是横着走,隔三差五就会有人上门提亲。不仅如此,逢年过节,各个关系单位都要给粮店的营业员送东西,小到电影票,大到自行车票,甚至还有花钱都买不到的青岛啤酒票……讲到这里,一声长叹,回首好日子,简直就像白头宫女说天宝遗事一样。

城里人有粮票,农村人呢?其口粮由生产队提供,但是按照比例分配,男丁多的人家根本吃不饱。

怎么办?于是能否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就成了考验一个主妇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在《改革开放口述史》里,有一位家庭主妇的回忆:

那时候口粮少,早上熬粥,添5瓢水,抓一撮米,典型的‘瞪眼米汤’,为了让粥看着有分量,就在快出锅的时候洒点莜面,就像勾芡一样,吃的时候就点隔年腌制的咸菜,也算顺口,能填饱肚皮。

为了调剂餐桌,这位主妇还想了很多办法。春夏季节她会和姐妹们爬到树上摘榆钱,跑到后山挖野菜。九成榆钱一成莜面,搅和成糊糊煮开了花,就是一道汤。苦菜掺和上土豆做成丸子,自成一道小菜。到了冬天,又偷偷跑到生产队的地里挖没挖尽的冻土豆,然后拿回家放在屋顶晾晒。几场雪后,土豆冻透了,煮得烂熟以后捣成土豆泥,然后和上莜面做成莜面鱼鱼,配上秋天晾晒的野生蘑菇做成的汤一起吃,特别美味……【2】

前不久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一位长辈讲述的故事更让大拿印象深刻:那年中秋节,供销社供应每人半块月饼,我家三口人,一块半月饼,我拿着月饼票来到供销社,供销社说半块怎么分?给你家一块吧!

回家的路上,这个大男人哭了一路……

中国人饮食“最不道德”?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人饮食“最不道德”。

所谓“最不道德”,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作者表达的意思是指中国人几乎没有饮食禁忌,简直就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

所以,在中国人这里,天上有翅膀的不吃飞机,地下有脚的不吃板凳,其余上天入地的所有动物、植物都已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

生于美国的小龙虾,作为有害物种入侵世界,已成为全球生物公害。在日本小龙虾已泛滥成灾,政府每年要耗巨资捕获小龙虾碾作肥料,但总是剿而不绝。但是在中国,野生小龙虾再会钻墙打洞,生儿育女的大量生长,也无法完全满足中国食客的胃囊。

强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了蒸蒸日上的小龙虾养殖业,而且还有中国高校特意开设了小龙虾的专业!

同样,美国的鲤鱼泛滥,英国的野兔成灾,这要换到中国,还是个事儿吗?在中国人这里,英美人士不能领教鲤鱼和野兔的美味是一件绝对无法理解的事情。

著名学者龚鹏程在《生活的儒学》一书中有一个结论:“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禁食范围最窄,几乎什么都吃。”【3】

的确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扩大食谱的历史。翻开中国食料史,你会发现,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埋的、水里种的,也无论是相貌俊俏还是形状狞恶,最后几乎都一一被中国人征服,端上了中国百姓的餐桌。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敢吃?

首先当然要谈到宗教的因素。在其他文明系统里,饮食禁忌往往牵涉到宗教理念。而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向来薄弱,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儒家信奉“不能事人焉能事鬼”,看重的始终是此世的价值。

其次是生存环境的恶劣。比较一下中西历史就会知道,由于天灾人祸频繁、人口密度较高等原因,中国人遭遇饥荒的次数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环境逼着中国人不断尝试扩大食谱,把以往经验中完全陌生的东西作为新的食料。

就像前述那位家庭主妇一样,她根本不是植物学家,但却不妨碍她在田间地头找到一切能吃的野菜……

对中国人敢吃的特性,异邦人士有着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

美国外交官Edmund Roberts 1832年到访广州,事后有这样的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最为堕落残忍:他们服用致命药物和烈酒给自己带来快感;他们还是粗暴的杂食家,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实际上几乎所有可以吃的东西,不管是海里的、还是土里的,哪怕是别人看来最恶心的东西,他们都会贪婪地往嘴里送。”

但到了1998年,美国教授安德森又在《中国食物》一书中说:

中国食物体系的辉煌成就,在人类的创造中是罕见的;人们赞美无数的创造者,无论是有名者还是无名者,他们的成就与诗人和艺术家的成就一样卓越,甚至可能更为有用。带着最深厚的敬意,我想起了汉文帝和汉景帝、陶弘景和李时珍,想起了随时光流逝而被忘却了的10亿农民。感谢他们,我们今天还活着,而且我们还有望看到我们的子孙生存下去……【4】

重口味为什么式微

在食物短缺时代,中国人依靠百无禁忌的精神,总算熬了过来。

当下毫无疑问已是丰裕社会。丰裕社会表现在饮食上有什么特征,肯定见仁见智,而大拿则愿意把“重口味的式微”作为丰裕社会的主要表象,因为最近几年来,身边朋友几乎都经历了从重口味到轻口味的演变。

这种变化当然缘于健康观念的渗透,但与中国经济的进步也密切相关。

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说过,“在中国,富人与穷人在食物类别上的差异,比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都大。”【5】

其实,不仅仅是类别,还有口味上的差异。

留意下中国饮食史,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在饮食上偏嗜重口味的富人十分罕见。重口味几乎就是穷人的一个固定标签。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食物短缺时代,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穷人需要咸、辣的东西刺激食欲,否则米饭和粗粮很难下咽。菜的口味重一些,对不洁的食物来说,同时还可以起到掩饰的作用。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制作咸菜才成为了中国人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然,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重口味表现不一,如川渝重辣,安徽则重油,江浙则重酱料。

现在,重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在不少中国人中,相较以往,饮食禁忌其实也在增加,只不过与宗教无关,主要还是缘于健康的考虑,逮到啥就是啥、先填饱肚子的时代已恍如隔世。

在大拿看来,这都是积极的趣向。因为其中反映的既是饮食的变化,也是文化和经济的变迁。

饮食中有大道,的确如此啊。

注释:

【1】《远去的票证年代》,中国商业版。

【2】《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版。

【3】《生活的儒学》,浙江大学版。

【4】、【5】《中国食物》,江苏人民版。

本文为黄大拿食货志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