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得益于家庭教育的科学巨匠
1955年4月18日凌晨,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的提出者、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美国去世。医生将爱因斯坦的脑子取出,留给科学界做研究。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反复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多次分析研究,试图揭开这位科学巨匠取得如此伟大成就之谜,但是结果均令人失望——他的大脑与常人无异。现在看来,通过解剖大脑来寻求一个人优劣根源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真正影响人生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成长历程所形成的意志,更在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氛围,我们称之为家庭文化浸润。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是他的巨手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可是,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孤僻、迟钝、喜欢发呆的孩子。按理说,这样一个孩子长大后做到优秀已是很难,怎么会成为日后物理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呢?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异常勤奋,不懈追求,敢于创新。他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应该说,如果无人发现并发展他这种宝贵的品质,恐怕爱因斯坦一生都默默无闻,一事无成。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有很多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将他培养成物理学巨匠的首要“功臣”,恰恰是他的父亲。
天下的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没有远见的父亲对子女的爱往往表现在物质关怀上,或者对孩子学习、分数、名利的追逐上,这种爱是浅薄的爱,是少有精神提升和表达人性的爱。而从培育孩子人性美德的角度出发的爱才是大爱,才是文化的引领、精神的砥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早期的教育取向、教育方法基本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质量。家庭教育中,父亲文化的理性使命、方向引领和阳刚气概,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精神,引领其向成熟、进取、责任、进步的道路前进,使其懂得坚韧,形成刻苦耐劳、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品质。爱因斯坦卓有成效的科学成就,与其家庭文化浸润的作用息息相关,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一、引领孩子成长是父亲的崇高使命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没有天资聪颖、富有悟性、胆大顽皮的特点,而是令父母非常担忧一一性情表现得不机灵,孤僻,不爱说话,也不好动。他说话很迟,直到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9岁还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谈,他说每一句话都显得吃力,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完全,但独具慧眼的父母对他的成长表示出强烈的信心。针对他善于思考的特点,父母不是一味地强迫他与别人交流、参加各种活动,而是不厌其烦地鼓励他观察周围事物,同时引导他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这正符合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器晚成,也就是说,越有价值的事物,成熟得越晚。
到上小学时,他的大脑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因此,他小学时期学习成绩很差,加之平时很严肃,学校老师认为他“头脑迟钝,不合群,不会有多大出息”。同班同学都称他为“喜欢胡思乱想的空想家”。有一次,大家在河岸野餐,其他孩子都在互相哄笑玩耍时,他却呆呆地坐着看对岸。他看到的不是眼前,而是在思考怎样才能到达对岸,以及对岸又是一种什么天地的“为什么”,他的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和想法虽然受到外界的猜疑,却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父亲说:“他沉静,因为他常常在思索,因此经常表达质疑。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教授。”闻者无不对这样的“辩解”感到可笑。正是爱因斯坦的父亲的高远视野与理性思维的创新,爱因斯坦的理性才在家中不断受到鼓励和保护。
其实,在爱因斯坦木讷、内向的外表下,隐藏着很多金子般宝贵的天赋:5岁开始拉小提琴,特别喜欢莫扎特激昂的旋律,长大后,尤其在四重奏方面有造诣,甚至达到了艺术家的水准;三四岁穿过慕尼黑最繁华的大街时,第一次给他指明道路,第二次他就能环顾左右,然后毫不胆怯地穿过去。
爱因斯坦这些闪光的优点,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此就有的放矢地鼓励他在音乐方面积极进取。了解自己的孩子无非是出于经验,引领孩子的方向却需要理性。经验可以使父爱更趋于理性,而理性让孩子走得更远。父爱的理性要在教育中善于表达家庭的理念,使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意识里感受到家长的情感,感觉到方向的目标性,从而体现父母追求的教育个性。
爱因斯坦16 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踏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地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热爱的物理学科上。他广泛地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还有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此时的他,已经拥有自学的本领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没有停留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层面,而是去学习创新思维,谋求改善心智模式,从而追求自我超越。
1900年,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5 年,他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但也不影响他日后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自爱因斯坦幼年起,父亲就为他指明了理性思辨和哲学质疑的精神对研究科学的重要,正是这种理性的教育精神,形成了爱因斯坦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质疑的哲学气质。这种高端审美思维的社会感知,只有具备哲学素质的头脑才能捕捉到,正是哲学的质疑精神对爱因斯坦成长背景的解读,以及爱因斯坦的父亲拥有宽广的教育视野与思想高度对家庭教育脉搏的准确把握,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引领孩子思想的进步与远大的胸襟。
爱因斯坦的杰出并不单取决于刻苦,而是哲学思辨精神成就了他的杰出,然而理性的影响更多来自于父亲。他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思考了孩子成长中必要的人文要素,并注入成长以理性思维,才成就了爱因斯坦的天赋性格。
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体现父爱理性有一次5岁的爱因斯坦生病,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觉得这罗盘也许能让儿子开眼界,长点知识。爱因斯坦拿到罗盘后,反复摆弄,可那根针老是指着北方,他惊讶得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玻璃下面那根红色小针,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着北边呢?他好奇地问父亲,父亲没有马上说出答案,只是说:“等你长大了,就会弄明白。”
父亲送给他的小罗盘,唤起了他探索事物规律的好奇心。也正是这种好奇心,把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向科学的新天地。从此,他的兴趣开始广泛起来。他比较自如地会讲话以后,总是刨根问底地问个不停。父母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他的智力逐渐得到发展。爱因斯坦的父亲从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中,挖掘出孩子的兴趣所在。利用兴趣引导孩子学习,这正是父爱理性的睿智。
好奇心人皆有之,越是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值得揣摩,保护好奇心其实就是保护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初始的思想力,以此形成创新力和记忆力。兴趣的爆发点是灵魂,一个人若没有兴趣的引领与正确的目标,就会丧失自己的灵魂。兴趣不仅可以产生创新的思维,还会在专注中表达自信,感染别人,因此说兴趣是孩子走向社会、成就理想最有力的武器。
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也是对孩子思想培养的起步。因为兴趣和爱好表达个性和修养,并由此表达志向和创新点,人只有与兴趣相伴才能显出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兴趣培养是培养创新素养的第一步。正是爱因斯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才奠定了他在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才有了他晚年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统邀请的佳话。促使他做出这样理性的决定,正是父亲在早期家庭教育中表达的理性思维埋下的伏笔。
一次,有个青年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他说,A代表成功,X代表付出的努力劳动,Y代表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就是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用这个流传后世的经典公式,再一次向人们证明,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子女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培养孩子的兴趣,实质是关注孩子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的个性长期受家庭文化浸润,自然形成日后的价值取向,在家庭教育中倡导挖掘兴趣,在于这种教育是形成兴趣的钥匙,是体现提升人性终极目标的激情。因此,兴趣的挖掘是表达家庭理念的教育,是深刻洞察、体现理性的教育,也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天赋所表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
孩子的人生定力、目标定位,是由父亲文化来做无形的解答,父亲的智慧和力量是留给孩子最好的遗产。科学地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兴趣,应该是父亲的最大乐趣,把兴趣的培养永远铸就在父爱的职业意识的选择中,是家庭教育灵动的生命所表达的精神。
三、父爱理性铸成执着、坚韧的品格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展示出的执著、坚韧的品格令人敬佩,这与他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时刻表达的引领性息息相关。
爱因斯坦不到10岁时,就能一次搭起14“层”高的楼房,显示了他的耐心与毅力。这种做事专注的劲头打动了他的父亲。在不断的追索中,爱因斯坦意识到成功始于专注,一个人对一项感兴趣问题的专注会促使他对问题昼思夜想,穷究不舍,由此才能激发灵感产生启悟,这正是理性的精神支点。一个理性的探索者,一定是爱提问题的质疑者,因而经常表现出睿智执著的文化气质和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感。
爱因斯坦渐渐长大,父亲想让他将来当机电工程师。当他去征求学校训导主任意见时,训导主任说:“做什么都没关系,只是你儿子将会一事无成!”原来,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和古典文学外,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功课毫无兴趣,成绩都不及格。老师们都说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但爱因斯坦父亲并不认为训导主任的论断是对的,相反,认为儿子富有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应当加以爱护和培养。父亲对孩子的直觉是一种自身的理解力所产生的洞察力,是家庭教育中父亲多年沉淀的理性对孩子方向性的保护。
不久后,那位断定爱因斯坦将终身一事无成的训导主任勒令他退了学。叔叔雅各布在爱因斯坦身上发现了老师始终没有发现的数学才能,自告奋勇担任时年14岁的爱因斯坦的代数和几何老师。
爱因斯坦刚拿到几何课本不久,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却被定理的证明给吸引住了。事实并非靠眼睛可以看见,但靠思维可以可以证明;度量一万次,都不能代替一次证明,一次证明却可以代替一万次度量。在这里,逻辑证明的力量似乎比实践检验还有力!爱因斯坦苦苦思考三个星期后,他居然独立地证明出一条定理。父亲在教育爱因斯坦的问题上表达出的敏锐洞察力和超前思想力,以及背后体现的教育理性,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此后,在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过程中,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怀疑一切”的信条贯穿他整个科学生涯。当然,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成就来自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但他的父亲在培育孩子毅力方面表现出的理性思维,才是对于家庭教育智慧的最好诠释。
可以说,父亲的理性越具备方向性,对孩子兴趣的形成就越具备指引力。孩子成长的历程是漫长的,作为领航的前行者,父亲首先要让跟随的人坚定不移。这就要求前面的领航人让后面学的人敬佩,并以前行者为榜样和骄傲。这种跟从是一种智慧、思想和定力的跟从,也是学校教育难以给予的。孩子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就看在跟从的过程中,理性目标设定有多远。
父亲对孩子的未来所设定的方向和理性的思考,是父爱表达的教育远见,是父亲的责任对孩子未来的智慧、毅力、定力的设定。父亲文化的这种理性思考,将决定孩子将来的理想、境界和胸怀。
父亲的理性,在于尽早地构建孩子冷静、专心、睿智的洞察力;家庭教育的理性,在于生命价值的追问,在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独立意识,在于挖掘孩子的潜能,铸就孩子的坚强毅力,在于培养孩子形成创新思维,早日养成豁达性格。而这一切,意在早日促成孩子分析解决问题、把握知识和智慧的能力,夯实以人性和精神进步做基础的文化素养。孩子要成长,需要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性开发,爱因斯坦父亲关注孩子创新力的培养,尽到理性、方向引路人的责任。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的成功取决于父爱理性睿智教育的成功。
关注我,我是家庭教育小二郎老师,带你走进真正的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