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谢小盟的“城市母体与子宫”,想到人类追求舒适的本能

文 / 个人体验心理学
2019-04-10 00:05

摄影师查尔斯(中文名叫“谢小盟”)对身边的美女说:“城市是母体,我们就生活在它的子宫当中”。

可惜,该美女不懂哲学,视为调戏,狠狠地踩了查尔斯一脚。

由谢小盟的“城市母体与子宫”,想到人类追求舒适的本能

除了人之外,其他的生物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它们依赖自然条件而生存。无论是高山、雪原、荒漠,还是海洋、草原、森林,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哪怕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比如火山口、海洋热泉、地下矿井,都有生命的存在。

与环境融为一体,就意味着,当环境变化时,它们就面临生存威胁。温度高了或低了,雨水多了或少了,食物来源丰富了或单调了,以及空气成份变化了,它们就要忍受着,忍受不了,那就大批量死亡,同时寄希望基因突变,以产生更适应环境的后代。

由谢小盟的“城市母体与子宫”,想到人类追求舒适的本能

人是一个异类,他生活在自然中,但又超越了所在的环境。地球表面上,人都可以生存。当环境变化时,人也会做出反应,想办法适应它,建造房屋以遮风挡雨,冷就穿皮衣,热就装空调。或者,干脆离开这里。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没有“舒适”这一条,但我认为应该加上。人类有追求舒适、享受舒适的本性需求,希望生活在温暖、舒适、安全的地方。因为感到不舒适,就意味着对生存的威胁,这是人类感官在演化历史中塑造的“快捷方式”。

人对舒适的体验,要求做到:温度要适中,大约在20-24度之间;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有充足的光照,清风习习,空气新鲜,没有蚊虫叮咬、野兽侵袭,等等。

不过,这样的地方实在太难得了,极难兼备。就说热带吧,那里温度大部分时间都是适宜的,但湿度太大,光照太强,蚊虫太多。温带地区倒是光照适宜,蚊虫没那么多,但冬天就太冷秋天太干。寒带就更不必提了,气温低于0摄氏度,人就觉得难受了。

由谢小盟的“城市母体与子宫”,想到人类追求舒适的本能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绝对舒适、绝对安全、没有饥渴、没有任何生存挑战的地方呢?

当然有啊!那就是母亲的子宫。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前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终生都想回到这样的环境里。

城市是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建造的安乐窝,一间间现代化的房子,就像母亲的子宫,很舒适,也很安全。查尔斯的洞见让人赞赏!

过去,社会发展落后,人们经济能力有限,没有条件经常地、远距离地移动。东北的农民、沿海的渔人以及草原上的放牧者,哪怕不舒适,也只能在原地待着。但今天,人们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居住地,冬天南下避寒,夏天北上避暑。这是旅游的缘因之一,是人们所追求的舒适体验。

其实,中国最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云南。天气好,空气干净,不冷不热,而且有很多好吃的。当人们从观光游过渡到休闲、度假的时候,云南必将大受欢迎。去到那里,不是为了看风景赏古迹,就是单纯地住几天,让身体处在子宫般的环境里,非常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