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父母们,请别让孩子,在心理上“高位截瘫”
生理上的“高位截瘫”,通常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这类型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长期监护。
在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讲中,把反社会人格的人,称之为心理上的“高位截瘫”。
这是因为这类型人格的人一旦发动犯罪就停不下来,教育、感化等等将不起任何作用,需要让亲人长期监护。
与生理上的不同,心理上高位截瘫的人,身体往往非常健康,甚至智力过人,但却缺乏了最基本的“人性”。
01 男子连杀3人被捕后冷笑,父母:他从不喊爸妈只叫我们老东西19年5月15日,南充某乡村的农田里,有人发现两具倒在血泊中的尸体,随后报警。
这起案件非常快就被侦破,因为犯罪嫌疑人张文彬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行凶,而且事发后并没有逃跑,反而在洋洋得意。
被捕后的张文彬,毫无悔意,反而向警方炫耀起了自己10天前犯下的另一起案件:杀人藏尸。
在前往指认现场的时候,张文彬甚至还满脸笑容,十分自豪的问周边的人:“佩服不?”
当民警从床底找出尸体的时候,受害人秦某的尸体已经高度腐败、巨人观。
在酒店里被杀害的,是张文彬的情人。覃某已婚孩子已经17岁,拥有一家按摩店,名下有三套房产,两个门面,一辆车。
在被杀害前,和张文彬在酒店里厮混了三天。张文彬称,自己和秦某是情侣关系,彼此产生感情已经一年多了,秦某对张文彬十分信任,家里的巨细、自己的财产都对张文彬毫无隐瞒。
但秦某并不知道张文彬是一个好吃懒做、嗜赌成性的人,在赌六合彩欠下40万巨资的时候,张文彬把心思打到了秦某身上。
在温存之后,趁着秦某睡着,张文彬掐死了秦某,并把尸体藏在酒店床底。
此后,张文彬认为自己杀一个人也是死,杀两个也是死,不如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光。他怕“时间来不及”,他很快确定了下一个目标:两位“偷”他东西的老人。
这样一个人,成人的身体里藏着幼儿般的灵魂,完美诠释了何谓“反社会人格”。
02 反社会人格的5个特点--10岁左右就能显现李玫瑾教授多次在公开演讲中阐释一个关于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天生犯罪人。
所谓天生犯罪人,并非指生下来就具备这样的人格,而是指其具备以下4个特点(须同时具备,切莫断章取义):
特点一:早年顽劣
早年顽劣指6~10岁的时期就显现出顽劣的行为。或许会有疑问: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具备反社会人格?这要从6~10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说起。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 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 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 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 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 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在经历了俄狄浦斯期的发展后,6~12岁的孩子,处于潜伏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这里所指的潜伏,是指孩子对于“性”的潜伏,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性别的界限已经很清楚,对性器的兴趣暂时消失。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
他们的探索对象从自身,逐渐转移到了社会、环境、朋友等,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始往社会属性方向倾斜。
此时的潜伏是为了后面的生殖期发展做准备,为青春期做准备。
当6~10岁的孩子,在发展社会属性时出现问题,例如寻找不到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或者错误对自己进行定位(例如定位自己为“坏孩子”),则会表现为顽劣、难以教化,这不单单表现在与他人相处中,还包括在家庭中。
在孩子没正式进入社会之前,父母和亲人就扮演了社会的角色。所谓“反社会”,在此时体现为对父母的“反”,对周遭环境的“反”。
19年5月15日,在南充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其犯罪嫌疑人张文彬,就是这样的反社会人格。他的父母称,从小(他)就不喊爸妈,直呼父母老东西。
特点二:家庭正常,周遭没有“坏人”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专家、模仿专家。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孩子拥有错误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类似的因素存在,例如父母暴力教育,孩子也跟着暴力,又例如老人讲脏话,孩子也跟着讲脏话。
但具备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则完全不存在这一现象。在他的身边都是一些非常正常的人,他的兄弟姐妹(若果有)都很乖巧,父母也并非坏人。他们仿佛天生就具备犯罪心理,懂得犯罪行为。
这在另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中,其当事人得以阐释:
王立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预谋杀害亲娘,纠集大批不法之徒绑架他人,获得赎金后残忍撕票的不法分子。
在被捕后接受采访的时候,王立华自豪而又纳闷说了一番话:
“我这人从小就坏,9岁开始就偷东西....就因为这个,我爸就打我,我爸说‘你怎么这么坏!周围没坏人’。我也纳闷,没人教我,真没人教我”
而同样的,上述张文彬的案件中,其父母也是心地善良,非常朴实的农民。
特点三:缺乏情感力
什么叫自然情感力?含糊点说,叫人性,通俗点说,叫“养不熟”。
通常我们伺育一些通人性的动物时(例如猫、狗),只要我们给它食物、养活它,它就和我们亲近,帮我们看家护院,即便它本身具备伤害我们的能力,但它绝对不会伤我们一分。
而反社会人格的孩子,是“养不熟”的。即便你对他再好,再仁慈,他完全不在乎,实施侵犯的时候也丝毫不念旧情。
张文彬的情人秦某对他足够好,百依百顺,为了他甚至放下繁忙的工作、背叛了家庭,但仍没有获得张文彬的一丝怜悯,甚至事后还被张文彬作为向警方炫耀的资本。
而王立华同样如此,他的母亲对王立华可谓是仁至义尽,但在入狱时,王立华竟然预谋出狱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杀害自己的母亲。理由是:如果我犯罪了她肯定很痛苦,不如先把母亲杀了,叫母亲瞬间不知道痛苦,这样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对于缺乏情感力的人而言,不管旁人如何为他付出,跟他亲近,但其实际,他并不在乎这样的一些情感。
当一个人具有这种特性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反社会人格。而当一个孩子具备这样特性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对其进行纠正。
特点四:道德白痴
白痴,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行为智力低下或者存在智力障碍的人。而白痴是没办法教育,他无法理解和接收知识。
而道德白痴,则意味着一个人毫无道德可言,而且不听教化,不可教化。也就是这个人,永不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王立华从9岁开始就进出派出所,其母亲对其教育可谓是费尽心思。他在发现自家无东西可偷之后,转而就把目标放到了社会上。无论旁人怎么教化,张立华心里始终想要“大干一场”,为此不惜预谋弑母。
而张文彬,同样如此,更为过的是,张文彬并不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有什么错误,杀人被他视为“功成名就”的一种表现。
特地五:高智商
道德白痴不等于智商白痴,恰恰相反,具备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其智商都相对高于常人。他们作案时往往经过精心策划。
王立华在被捕前已经犯了三次绑架,其中两次撕票;而张文彬在杀害情人后,精心布置,把尸体里三层外三层用塑料薄膜裹起,并藏于床底。若不是他自己供述,这起命案将难以发现。
为什么这类孩子反而智商高?因为专注。
这类型孩子,没有朋友,没有情感,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但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往往非常的专注、投入,就仿佛一个机器人。
03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据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近800名因暴力罪和非暴力罪入狱的芬兰人进行研究,并在与普通人进行对比后,在暴力犯罪分子身上发现了两个“出现频率极高”的突变基因:
- 单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monoamine oxidase A)
- 突变基因cadherin 13(CDH13)
这两种基因“均与极端暴力行为有关”。
即便如此,就如抑郁症是否具有遗传性一般,反社会人格是否与基因直接关系尚未成为定论。
现在对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更多的是“倒推”的形式:
在心理和社会在许多犯罪中,如果能从嫌疑人的生活环境抽丝剥茧,一定能发现导致其犯罪的原因。
在基层办案过程中,是很难接触到高智商、心理变态级别的犯罪,大部分的犯罪完全可以从罪犯成长轨迹中看到其犯罪的各种原因,家庭生活环境、学历、工作环境等等。
结合各种研究,我们到现在仍无法排除天生犯罪人是不存在的。但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确是我们在分析犯罪原因时应该考量的重点。
倘若真是基因作祟,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基因学层面进行人为介入,就如一些畸形胎儿一般,进行合理流产或者是药物治疗。
但在基因学上未有准确的病因及治愈方式之前,根据其人格特点,进行后天的人为教育干预是我们能做的最好方法。
04 预防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当孩子已经形成反社会人格,除了24小时监护外我们很难有迅速有效的改变方式,但这一切可以进行预防。
- 鼓励、支持孩子探索世界,接受挫折
从2岁开始,孩子就明白自己和母亲是分离的、独立的而又关系亲密的两个个体,他开始自己探索这个世界,他也具备了自己活动的身体条件。
但不可避免的,他只是具备最基础的生理条件,却拥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无知自恋心理。这致使他们必然会遭遇挫折。
就如孩子第一次面对硕大的西瓜,满心欢喜的认为自己可以抱起西瓜,但当他真正去实践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弱小。
此时的孩子,愤怒而又饱受挫折。如果任由他自己发展,那么很可能他会对着西瓜又拍又打,最后西瓜烂了、他自己也受伤了。
我们可以鼓励他,教会他怎么样滚动西瓜,不断支持他尝试,直到克服困难为止。
当我们鼓励和支持孩子独立探索世界,陪他一起接受挫折,陪他一起成长的时候,我们给予了孩子情感,也从孩子处收获情感,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情感力有莫大的好处;
- 正常的家庭,需要正确的教育孩子
心理学上的一个共识,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在6岁前就建立,并为其往后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向提供指导。而一个人的人格构建方式,最先是在家庭中,在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建立。
如王立华、如张文彬,其家庭成员自身的秉性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是符合社会利益的。但他们仍然变坏了,其关键在于,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王立华和张文彬的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会孩子有着放纵溺爱的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最大的危害,就是形成“子女上位模式”,也就是父母接受孩子的意志,受孩子所操控。
王立华逼着自己的母亲与“暴打”自己的父母离婚,张文彬则从不喊爸妈,在最后被捕时,其母亲哭着说“就是把他惯死的”。
正确的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和孩子之间形成平等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样也有自己应尽的义务。
例如父母应当抚养孩子,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学的条件,而孩子在享受这些家庭共享待遇的时候,同样有做家务、学习的责任和义务。
当亲子关系处于平等的状态,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同样懂得尊重父母,这就为孩子在以后真正走出社会时,尊重他人、尊重法律法规、尊重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先知条件。
- 建立道与德,帮助孩子在规矩中找到自我定位
每个孩子天生就会寻找自己的定位,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幼儿园,乃至社会上。这涉及到孩子如何认识自我。
反社会人格的其中一个特点是“道德白痴”,所谓的道德是一种习惯,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最终所指向的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在家庭中,建立起家庭规则,帮助孩子学会在规则下享受自由,用家庭规矩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而自我定位,则是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能自我感受到的,能被扶正的。
建立家庭规则,不单单是让孩子在家中遵守规矩,也不是为了操控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往后适应群体规矩,适应社会规则作准备。
例如,一个在家懂得帮忙做家务的孩子,在班级里面同样懂得帮助老师和其他同学分担责任。而对家务毫无概念的孩子,当被要求值日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被人刁难,从而定位自己是“被讨厌的”。
- 接受孩子的“低智商”
在当下,有许多家庭只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很容易培养出高智商的“道德白痴”,而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
知识是迈向成功的条件之一,但并唯一。许多家长过度的追求孩子的成绩,当孩子成绩不合家长理想的时候,甚至会被怀疑是“蠢、笨、钝”,这些孩子最后被家长的高压政策和超高期望所压垮。即便承受下来的,也在人格、道德上存在种种缺陷,与社会格格不入。
知识层面到达博士生,智商也并不低,男子高铁占座的事情仍历历在目。
接受孩子的“低智商”,接受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平凡的一员,成功之前,最重要的条件是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
- 不以亲子关系为唯一、为第一
父母天生具有溺爱孩子的天性,这并没有什么罪过可言。事实上,在孩子2岁之前,父母理应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但溺爱是一种懒惰的爱,因为它不需要父母思考,所有的事情都由孩子的意志进行操控。溺爱孩子的家长,不允许孩子接受任何挫折,也就阻碍了孩子真正地、真实地认知世界,让孩子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
张立华的母亲,为了让张立华回家,接受了他的条件和丈夫协议离婚,最后培养出了一个社会的敌人。
溺爱的根源,在于父母把亲子关系视为第一、视为唯一。表现出来的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孩子转。
实际上,健康的家庭应该视夫妻关系为第一,并保持健康、平等。这是因为,在孩子仍未真正踏出社会的时候,父母扮演着社会的角色。孩子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jpg淅爸有话说:爱孩子,别让他形成反社会人格,那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祸事,还是一个社会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