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击案背后:过度关注凶手心理健康,已然本末倒置
继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事件至今,已经过去12年了。在这12年间,美国发生大大小小的枪击案47220起,导致11984人死亡。而美国媒体对枪击事件的报道也从概括简洁的新闻快讯,逐渐变成覆盖内容广泛的长篇报道。这其中,媒体最关注的是造成枪击事件凶手的精神状况。
他们挖空心思收集犯罪人的个人经历,生活、工作、童年往事、是否曾经有情绪失常的情况等,用弗洛伊德学说及精神病学中的概念和病例来剖析凶手的行为。声称犯罪人都是精神病患者。这无疑加剧了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认为精神病患者天生暴力,情绪反复无常,行为不可预测。也使精神病患者感到被边缘化,更不愿寻求帮助。
但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精神失常只为一小部分暴力事件负责。因此对于个案而言,分析犯罪人的精神状况或许有助于对案情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在美国发生的数次枪击事件,仅仅分析犯罪人的精神状况,并不足以解释案件发生的原因。在枪击事件成为美国社会积疾的背后,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及安全保障义务的缺失,枪支管控难等问题。
自独立战争伊始至今,携带枪支已经成为美国传统,也是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象征。持枪文化及其所创造的繁荣的枪支经济也让当局对枪支管控力不从心。如今在美国,携带枪支出门似乎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犯罪人利用枪支不停制造惨案,公众依靠枪支自我保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随时可能发生的枪击事件,已然成为美国社会的不定时炸弹。它蹂躏着美国公众和城市。媒体和政府不应将枪击事件所造成的后果仅归结于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人,来回避公众对那些艰涩问题的声讨。只有正视这一社会弊病背后的根本问题,才能避免惨案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