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胜利一定是属于妈妈的

文 / 志道教育
2019-05-30 11:23

“她们是按照书本来养育孩子,而不是以一个母亲的敏感来关注孩子的真正需要。理性过分、母性不足,这是现在很多母亲的最大问题。甚至几月几日几点钟剖腹生孩子,都是母亲自己决定的,你说可怕不可怕?”

最好的家庭教育:胜利一定是属于妈妈的

陈默: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喜马拉雅”明星讲师

“妈妈,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来教育我吧。”

在《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节目中,陈默以这句话作为“母亲节特辑”的开篇。“妈妈”这个角色在陈默谈及家庭教育时出现频率最高、分量最重。

——妈妈就要有当妈妈的样子,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那爸爸呢?

——爸爸好好爱妈妈就行。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就是爸爸爱妈妈。

这是陈默的经典论断,“胜利一定是属于妈妈的”。做临床咨询多年,陈默发现,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所谓“家长焦虑”,在中国家庭里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母亲焦虑”

焦虑的母亲,她们身上有一些共同表现:

  • 其一,虚荣爱幻想,总想在他人面前炫耀孩子。
  • 其二,不自信,不确信自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 其三,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人生应该要什么。

“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什么的人,一定会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念头也就出来了。”

妈妈的情绪与孩子的关系最为紧密,是“直接让孩子背在身上的”。这种直接相关,导致母亲的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晴雨表。妈妈的焦虑会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近几年的个案中,不少小学生出现啃光手指甲、拔头发、抽动症、肚子痛头痛等现象,大多与焦虑有关。

一次,陈默在餐厅吃早餐。旁边的妈妈从头到尾给孩子讲学习。孩子明显已经焦躁不安了,这位妈妈依然喋喋不休。陈默看不下去了:吃个早饭,你是他妈妈,妈妈应该关心的是:宝宝,油条够吃吗?豆浆要加一点糖吗?这才是妈妈该说的话啊。

最好的家庭教育:胜利一定是属于妈妈的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一个人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过得好?有钱有权就等于过得好吗?一个人要过得好,首先身体要健康、心理要健康,别本末倒置了。”什么样的母亲是好母亲?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这些都不是“好母亲”的必要条件。

陈默曾给“好母亲”加了两个关键词,其一是“成熟”,一个成熟的母亲一定懂得控制情绪,即是主张母亲首先须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自己先成长,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而好母亲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母性充足”

有人问陈默,“母性”难道不是女性的天生特质吗,更何况她已为人母?

陈默招牌式地哈哈一笑:我给你讲个故事。一个婴儿正在睡觉,妈妈对他奶奶说,奶奶,快把孩子抱起来晒晒太阳。奶奶说,再等等,孩子在睡觉呢。这妈妈不愿意了,书上说了,下午两点的太阳晒了最好,就得现在晒。

“这里面有什么问题?”陈默问,“很多妈妈,尤其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妈妈,她们是按照书本来养育孩子,而不是以一个母亲的敏感来关注孩子的真正需要。理性过分、母性不足,这是现在很多母亲的最大问题。甚至几月几日几点钟剖腹生孩子,都是母亲自己决定的,你说可怕不可怕?”

导致现代社会母亲母性不足的原因很多,父母催生、意外怀孕等都是原因。如果一个女性自己没有做母亲的准备,从心底排斥孩子,或将养孩子看做公公婆婆的事情,这位母亲的母性一定很难生长起来。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否就意味着父亲可以对孩子的教育袖手旁观?

当然不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扮演不同角色,陈默做了一个比喻:母亲是温暖土地、是大自然、是故乡,而父亲是法律、是秩序、是宏观引领。这就是不同角色。

强调“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就是爸爸好好爱妈妈”,陈默有她的用意在,她看过太多家庭将生活全部重心压放在孩子身上。父母们忽略了一点:“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才是第一关系,夫妻关系要比亲子关系更加重要。”

最好的家庭教育:胜利一定是属于妈妈的

(节选自志道教育《新教育家》5月刊封面报道《陈默:儿童心理健康之本在家庭》,文/周春伦)